广东流感阳性检出率再上升,医生就用药安全提醒——
广州气温冷暖“切换”,流感病毒也趁机“作乱”。根据广东最新一期公布的流感周报显示,流感样病例占门急诊病例总数百分比、门急诊流感样病例标本流感病毒阳性检出率继续上升。此外,新快报记者了解到,在不少医院就医的呼吸道症状患者中,儿童身影较为突出。同时,电商平台显示,流感药物销售量骤增。
近日,广州市卫健委网站公布广州地区提供儿科诊疗夜间门诊、周末门诊服务的医疗机构名单,以及提供流感等疫苗接种服务的妇幼保健机构名单,保障儿童就医和健康需求。与此同时,儿科医生就用药安全的问题作出提醒:市民自行使用流感药物,应遵循“正确打开方式”:先检测确认流感再用药,或者在医生指导下用药,以免因滥用产生耐药。
■新快报记者 李斯璐 通讯员 粤疾控 马彦 韩羽柔
最新数据:
流感标本阳性检出率超三分之一
根据广东最新一期流感周报,流感样病例占门急诊病例总数百分比(7.47%)、门急诊流感样病例标本流感病毒阳性检出率(36.69%)均创近期新高,全省报告流感暴发疫情20起。
广东省疾控中心发布的《广东省流感监测周报(2025年第46周)》显示,2025年第46周(11月10日—16日),广东省流感监测哨点医院的流感样病例占门急诊病例总数百分比为7.47%,高于上一周与基线水平。
门急诊流感样病例标本流感病毒阳性检出率为36.69%,高于第45周报告的31.21%。检出流感病毒毒株以甲型H3N2为主。值得注意的是,第46周报告20起流感暴发疫情,均已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广东省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所长、传染病防控首席专家康敏指出,广东省流感处于流行期,目前主要流行甲型H3N2流感病毒。由于当前流感活动总体呈上升态势,人员密集的集体单位存在发生暴发疫情风险,5岁以下儿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孕妇等为高风险人群。
医疗机构:
延长门诊服务保障儿童就医
在广州的各级医疗机构,呼吸道疾病有关科室接诊量也迎来明显上升,其中儿童是高风险人群之一。新快报记者走访部分医院,多位儿科医生表示,此波流感中,5岁以上“大孩子”身影比较显著。
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梁秋玲介绍,近期呼吸道疾病患者比平时多了一倍以上,青少年儿童较成人患者多。
珠江医院小儿门急诊主任、小儿综合内科主任吴渚介绍:“今年多见的患儿,年龄一般在五岁到十三四岁的孩子。有的患者中午前来就诊,家长感叹流感袭击的速度,孩子明明早上上学的时候还精神抖擞,没想到一个上午过后就生病了。”
儿科医生表示,由于去年的流感病毒优势毒株H1N1被H3N2取代,人体的“免疫记忆”缺乏对当前流行株的针对性,加上5岁以上的大龄儿童叠加易感人群、身处人员密集的校园等因素,让流感病毒传播有了可乘之机。
为此,广州地区为保障儿童就医,梳理了提供夜诊和周末门诊的妇幼保健医疗机构共13家,这些机构分布在各区。
有的医院延长儿科急诊坐诊时间。以珠江医院为例,中午12:00至下午2:00期间开设午诊,下午5:00后也会继续开诊。同时,增加坐诊医生、加快标本送检和血常规出结果,以及时为小患者诊断和用药,阻断流感病毒。
医生提醒
出现流感症状要尽快就医,遵循安全用药原则
若无流感症状 不推荐孩子自服特效药
医生强调,流感并非“大号感冒”,更不是“扛一周就好”的疾病,这是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起病急、进展快,有可能引发肺炎等重症。为此,医生提醒,出现流感样的儿童,一定要尽快到医院就医,进行相关检测后,精准用药。
“目前,药物奥司他韦、玛巴洛沙韦是针对流感的特效药,患者抓住‘黄金48小时’用药,均对阻断流感进展有较好效果。”吴渚介绍。但是,他特别提醒,使用流感特效药,也要遵循安全用药原则,不能盲目自服。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随着流感季到来,各医药电商平台上流感相关药物销量增长迅速。对于这个现象,吴渚提醒指出,流感特效药虽然有效,但家长也要注意当中的副作用。比如,奥司他韦的副作用是恶心呕吐,还有一些孩子会出现过敏性反应。
“有的家庭自行购买奥司他韦让孩子‘预防性服用’,这个做法不提倡。如果儿童仅咳嗽没有发烧,或者没有暴露在高危环境(比如家里有人患上流感)中,不建议自行用药。”
流感药物在什么情况下是“正确打开方式”?吴渚介绍:“比如在流感季节,孩子突如其发高烧,流感样症状明显,可以在就医前提前吃一剂儿童版奥司他韦,再去医院就医。强调一下,药量不能过量。而使用玛巴洛沙韦时,要看清楚说明书:5岁以上才能使用,以免出现胃肠道副作用。”
吴渚还提醒,患者“中招”就算吃过抗流感药物,也要继续前往医院就医。“因为治疗流感是个系统过程,除了阻断流感病毒传播,还需要针对并发症的发生进行综合用药。在网上买了药,吃了就完事,其实是个误区。”
https://finance.sina.com.cn/tech/roll/2025-11-27/doc-infyumnw8794970.shtml


Leave Your Comment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