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有书君 · 主播 | 依米
今天,我们正式开始共读《看见孩子》这本书。
这是一本现象级的亲子类畅销书,荣获2022年《纽约时报》畅销书No.1,并被小红书上诸多原版阅读妈妈们推荐为“2023年超期待”的育儿书,在豆瓣上的读者评分高达9.2分。
本书作者贝姬·肯尼迪,曾以“最优学业成绩”获得杜克大学心理学与人类发展学学士学位,以及哥伦比亚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目前是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和三个孩子的妈妈,并被《时代》周刊誉为“千禧时代父母的教养教练”。
这本书是她的首部作品,全面展现了她探索多年的具有开创性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能帮助父母缓解育儿焦虑、增进亲子关系、改善亲子沟通、化解亲子冲突,甚至改变了整个家庭的运作方式。
它告诉我们,看见,才是建立美好亲子关系的起点。
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贝姬博士的育儿心得,并以此来构建美好的亲子关系。
父母和孩子的本心都是好的
很多家长说,孩子就是天使和魔鬼的混合体。
当乖巧听话时,他们简直像天使一样可爱;但如果调皮捣乱起来,那简直如恶魔一样,把大人气得七窍生烟。
所以有人说养育孩子就像坐过山车,高峰和低谷交替出现,令人爱恨交织、不能自拔。
有位妈妈跟贝姬博士诉苦说,她眼睁睁地看着大儿子推倒了妹妹好不容易才搭好的积木,惹得妹妹嚎啕大哭,却撒谎说积木是妹妹自己推倒的。
这位妈妈很生气,责备大儿子是“讨厌鬼”“撒谎精”“再也不爱他了”,然后把大儿子给弄哭了。
这位妈妈含泪问道,大儿子小小年纪就开始撒谎,是不是天生就是个“坏孩子”?
而自己在愤怒下失去理智,说的话伤害了孩子的幼小心灵,是不是也不是个“好妈妈”?
贝姬博士告诉她不要这样想,她和孩子的本心都是好的,是善良的。
的确,没有哪个父母愿意把孩子往坏处想,但一旦遭遇亲子冲突,我们就会下意识地认为他们“居心不良”,比如故意撒谎,故意挑战父母权威。
等责骂完孩子我们又会苛责自己“作为父母怎么能那样说话”,并陷入内疚和自我否定的泥沼中。
对此,贝姬博士建议我们把“行为”和“人”分开。
孩子和父母的行为很可能确实不对,有很大的改善空间;但我们不能基于这些行为否定孩子,或者否定自己。
把人本身与他们做的事区分开来,才能既矫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同时又不影响亲子关系。
但在亲子冲突爆发时,要坚持这一原则并不容易。
因为被激烈情绪困扰时,人脑会下意识地转向“恶意思考模式”。
这是因为进化让我们的大脑天然地存在消极偏见,我们更在意孩子、自己、伴侣乃至世界的消极面,而“看不见”积极的一面。
此外童年经历也会影响我们的育儿模式。
上一代父母习惯于评判孩子的行为,而不是探究行为背后的心理;习惯于批评,而不是理解和共情;习惯于惩罚而不是跟孩子对话。
我们会习得这些做法,于是同样的历史又会在我们的孩子身上重演。
想象一下在童年,面对下面这些行为时上一代父母会做出什么反应:
在大女儿三岁时,妈妈又生了一个小妹妹,大人经常教育大女儿作为姐姐要懂事,要照顾妹妹。
有一次妹妹到处乱爬,推倒了姐姐好不容易才搭起来的积木,姐姐哭着大喊:
“我讨厌妹妹,把她送回医院去!”
那么面对此情此景,大人们会怎么做呢?
再比如某个七岁的小男孩,喜欢吃妈妈不让吃的垃圾食品;有一次他偷偷买了两包辣条,但一出商店就看到了妈妈的身影,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妈妈会怎么做?
还有一个13岁的孩子,最讨厌的作业就是写作文,看到题目大脑就一片空白。
有一次他跟父母说已经写完作文了,结果老师打电话给父母告状说他语文作业没交。
想想放学后,父母会对他说什么?
大多数情况下,上一代父母只会责骂孩子自私、撒谎、不听话,而没有意识到“把妹妹送回医院”这句话背后,藏着一个害怕被抛弃、被冷落的小孩;
在孩子偷吃辣条的反抗行为背后,藏着一个被严厉管制、缺少自由的小孩;
而在未完成的作文背后,则藏着一个遇到学习困境、却又找不到解决办法、茫然无助的小孩。
所以说在坏行为的背后,总是藏着一个遇到困境的好孩子。
如果父母看不到这一点,而是粗暴地否定孩子内心的善良,孩子就会把这种负面评价内化,并用自我苛责、自我惩罚来打击那些“坏孩子”,只保留得到父母认可的那部分自我。
他们被迫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变得胆小怕事,甚至发展成为讨好型人格。
而且这种“坏小孩”的心理基因还会在代际间循环:
对于孩子内心的情感挣扎,父母进行苛责和批评——孩子学会了在犯错时怀疑自己的“好”——成年后孩子继续用自责和自我批评来回应自己的内心挣扎——有了下一代后,他们以同样的方式严厉地对下一代——下一代学会了在内心挣扎时,怀疑自己的“好”——如此循环往复。
那么,我们该怎么打破这种代际循环呢?
答案是更加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并给他们的不良行为寻找一个最善良的解释。
就像刚开始那个故事,当大宝推倒妹妹搭的积木时,我们不应责骂他自私争宠,而要看到争宠背后的不安和无助。
贝姬博士建议那位妈妈做出最善意的解释:
“大儿子担心妈妈只爱妹妹,不爱他了。
他很难过,也有些嫉妒。
这些感受在他小小的身体里装不下了,于是他爆发了,推倒了妹妹的积木。
我要看到这一行为的背后,藏着一颗被刺得疼痛的心!”
只有“看见”孩子的这种善良本心,我们才能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和他们建立紧密的情感联结。
而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也会学着洞察自己的情绪感受,并通过父母的眼睛寻求对自我的肯定:
“我不是个坏孩子,只是情绪有些崩溃的好孩子!”
这样的肯定能帮助他们整理好情绪,以自然的方式回到正确的行为轨道上来。
行为,是进入孩子内心世界的窗口
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传统育儿专家常常建议家长采用奖惩机制,矫正孩子的不良行为。
孩子做得好,发小红花,或其它物质奖励;做得不好,关禁闭,或剥夺看电视、玩游戏的时间……
很多父母也喜欢这些方法,因为的确能立竿见影。
比如在一个二胎家庭,大宝总是抢走才几个月大的妹妹的玩具。
妈妈警告大宝:
“如果你再敢抢妹妹的玩具,我就不让你看电视了,还会把你关到房间里去反省!
不过,你要是能做到今天一整天不欺负妹妹,我就奖励你一个小红花贴纸!”
表面看大宝欺负妹妹,是不懂得分享的自私。
但如果我们往深处看,就能看到他内心巨大的痛苦和困惑。
那是他对家里突然多了一个妹妹的真实感受,他害怕父母的关注、爱都被妹妹抢走,没人在乎自己,这让他怒火中烧、心烦意乱。
如果能看到大宝内心的情绪感受,或许父母就更能理解他的行为。
那不是调皮捣乱、无理取闹,而是一种求救,让爸爸、妈妈多看看自己,多抱抱自己。
所以说行为只是一扇窗,里面藏的是感受、想法、冲动和未能满足的需求。
如果能理解这一点,父母就可以采取更恰当的应对方式。
我们可能还是会把玩具从大宝手里拿走,还给妹妹;但接下来我们要共情大宝的情绪,通过更多的一对一的陪伴,给他足够的安全感。
毕竟这件事的焦点不在于玩具,而在于孩子内心的不满和惶惑。
只要让他们感受到安全和爱,他们的行为自然能变好。
但很多父母往往就行为谈行为,并试图用奖惩机制进行矫正。
这等于变相地传递给孩子两个层面的信息:
其一,他在父母的眼里是个“坏”孩子,需要借助外力约束才能有好的表现;
其二,父母只关心孩子能否在行为上服从父母定的规矩,不关心他们内心的痛苦和困惑。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怀疑父母到底还爱不爱自己。
这会导致双重的伤害。
要知道,孩子一直都在通过父母的眼睛来看自己,当父母认为他是“坏孩子”时,他也会这样认为,并因为这一感受而更加痛苦和困惑;
而与父母心灵交流的失败也会让他们怀疑“爱”的意义,导致亲子关系更加恶化。
此外,基于奖惩的行为矫正机制有很强的时效性。
当孩子幼小时,这套机制的效果还不错。
因为孩子天性依恋父母,很容易被改造为“听话的好孩子”。
但他们总会长大,当小红花、物质奖励和禁闭都不能“成功”时,问题才会真正暴露出来。
贝姬博士曾经接待过一对夫妻,他们有个16岁的叛逆男孩,逃学、晚归,甚至离家出走。
这个孩子很小就“不听话”,所以父母咨询过很多专业人士,采用了各种奖惩措施。
这些措施通常能管用一阵子,但很快新的问题就会出现。
等到步入青春期后,这对父母的所有控制举措都失效了。
孩子用激烈的叛逆行为向父母宣告:
“我对你们的任何奖励都不敢兴趣,同时你们也没办法再把我关进房间了。
你们手里没有任何让我害怕的筹码,现在你们只是你们,我是我自己!”
这对父母用了16年的时光,也没能走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和他建立情感纽带。
更可悲的是,这个孩子虽然长大了,但从心理角度看仍然像个幼儿。
因为他没有机会通过和父母的互动,培养起调整情绪、应对问题、自我激励和冲动抑制等方面的能力,而这些是实现成功人生所必须具备的。
讲到这里,或许有的家长会惊出一身冷汗:我就是这样矫正孩子的行为的,我们的亲子关系已经出现裂痕了,现在该怎么办呢?
贝姬博士给出的答案是立刻改正,采用对的养育模式。
就像上面那对夫妻,他们和孩子的关系已经显著改善。
这对父母对贝姬博士感慨道:
“如果我们能早点遇到您就好了!
作为父母,我们要做的不是矫正孩子的行为,而是帮助他成长为一个善良的人。
我们应该理解他,帮助他应对他眼里的困境,而不是控制他的行为,把真正的问题掩盖起来。”
那么,我们该怎么理解孩子,帮他应对他眼中的困境呢?
那就是看见并接纳孩子所有的情绪,包括失望、痛苦、嫉妒等负面情绪。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发展出强大的情绪韧性。
那么在下一节中,我们就来具体聊聊这个话题。
让我们下节不见不散。
发布于:天津
https://k.sina.cn/article_5392517485_1416b496d019019dxi.html







Leave Your Comment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