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不久前,法国总统马克龙公开宣布了法国新太空战略,未来还将投入上百亿欧元用于强化法国和欧洲在太空领域的安全与竞争力。欧洲加强太空能力建设释放什么信号?本期“环球圆桌对话”邀请三位学者就相关议题展开讨论。
崔洪建:北京外国语大学欧盟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张松山:航空工业融媒体中心航空产业研究员
郭晓兵: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军控研究中心主任
欧洲摆脱美国依赖,从太空开始?
崔洪建
与在其他重要战略性领域(如AI等)中的表现如出一辙,欧洲在太空领域的现状可以用“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来形容。但近年来在总体规划、平台建设、技术和资金投入方面明显加速,并且体现出从局部科技竞争向总体安全战略目标转型的强烈色彩。当前大国竞争延伸到太空领域的现实,尤其是欧美关系的深刻变局,正再次激活欧洲的“太空争雄梦”。
凭借在1979年首发成功的阿丽亚娜系列火箭和于2002年正式启动的伽利略卫星导航计划,欧洲曾经在太空领域位居世界第一集团。在上世纪末期GPS卫星导航系统横空出世后,美国曾承诺向欧洲提供包含军事用途的全套GPS服务,但当时坐收“冷战胜利”红利、正大规模扩张的欧盟心气很盛,反而激发起了要摆脱对美国依赖、实现卫星导航系统自主的第一波雄心,这是“伽利略计划”产生的重要背景。
但在火箭发射和卫星导航计划取得初期成果之后,由于资金投入不足、政策缺乏连续等因素,欧洲在太空领域的活动一度沉寂,尤其是自2009年陷入一系列危机后更无暇顾及。与此同时,美国不断强化自己的太空战略和能力,中国也通过投入和创新形成了完整的太空科研和产业生态。
一觉醒来的欧洲才发现自身曾经的领先优势已不复存在,还随时有被挤出第一集团的危险。自2015年后欧洲开始试图奋起直追、缩小差距,欧盟先后于2016年更新其“太空战略”并制定系列计划、2020年提出“将太空行动置于战略自主的核心位置”、2022年提出“欧洲战略指南”将“确保太空资产并减少潜在威胁”作为优先目标,到2023年推出首部“太空安全与防务计划”,欧盟将太空作为实现战略自主并确保战略安全优先领域的顶层设计已基本完成。
在此过程中,法、德等有战略雄心的主要大国是欧洲太空战略逐渐成形并重点转向安全领域的主要引领者和推手。早在2019年,法国政府就发布了首部太空防务战略并成立太空军事指挥部。德国也于今年10月提出“在2030年前斥资350亿欧元加强太空安全能力建设”的目标,成为继法国之后又一个要在太空领域公开亮旗参与竞争的欧洲大国。
尽管欧洲将参与太空竞逐的动机笼统地表述为“大国竞争和国际冲突正向太空领域延伸”,但真正驱使欧洲要将太空领域的“战略自主”落到实处的最大动力,显然是近期美欧关系出现的深刻变化。
摆脱对美国的依赖既是当初欧洲要搞“伽利略计划”的初心,也是针对“星链”系统在天际横行要制定“太空交通规则”的执念,更是当前要在太空搞战略自主、实现态势感知系统独立的迫切需要。美国通过“星链”几乎垄断了乌克兰在战场上的指挥和情报系统、美国只愿为欧洲计划中的驻乌克兰“维和军团”提供信息和情报支持就足以体现其主导地位,这两个事实不仅暴露了欧美在太空领域的巨大差距,更以赤裸裸的交易方式极大地刺激了欧洲,使其深刻意识到如果不建立起从陆地基础设施到卫星系统和运载工具的独立自主体系,欧洲随时会面临被美国“卡脖子”的困境。而这种情况一旦发生,在安全领域就将生死攸关。
欧洲近期密集出台的一系列战略和政策规划,显然都在为最坏的情况做准备,如欧盟“2030防务备战路线图”就涉及要建立完全独立于北约架构的太空作战指挥中枢、逐步摆脱对美国GPS技术依赖的内容。
法国总统马克龙公开表示欧洲“在太空领域依赖某个大国是不可想象的”,他还提醒德国斥资建设太空安全能力时,“如果资金最终是流向美国的现成方案”,就无法“真正推动建设更具主权的欧洲太空体系”。可见,尽管美国不会轻易放任欧洲在太空领域搞战略自主,短期内由于技术转向、资金投入和能力建设等瓶颈,欧洲的雄心也难以一蹴而就,但“美国成为建设战略自主的最主要针对”已是欧洲不宣于口的公开秘密。
太空经济盛宴,欧洲如何“上桌”
张松山
近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宣布,法国将为军用太空项目追加42亿欧元投入,以确保在快速演变的全球地缘竞争中保持战略自主与行动自由。法国民用太空领域也将获得超过160亿欧元投资,其中包含军民两用项目。今年9月,德国防长表示将在2030年前斥资350亿欧元加强太空安全能力建设。作为欧洲巨头的德法相继提出了雄心勃勃的太空投入计划,令外界关注“老欧洲”为什么开始发力建设航天力量。
太空经济即将迎来一场空前的盛宴,欧洲若想坐上餐桌,前提条件是手里得有牌。世界经济论坛和麦肯锡公司2024年联合发布的报告预测,太空经济预计将从2023年的6300亿美元增长到2035年的1.8万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9%,显著高于全球GDP的增长速度。为了迎接这个巨大的发展机遇,世界主要航天力量都在积极准备。
美国如今拥有一批实力强大的商业航天公司,并已将大部分的发射任务交由商业航天公司来执行。2024年,全球运载火箭共计完成265次发射,平均1.4天完成一次火箭发射,创历史之最。美国SpaceX公司的“猎鹰”系列火箭执行了132次发射,占据了全球50%的份额。在商业航天领域,美国公司目前处于领先地位。
中国同样涌现了一大批具备强大技术实力的民营商业航天公司,推出了双曲线系列、力箭一号、引力系列、朱雀系列等初步实现技术成功的产品。尤其是预定于11月中下旬首飞的全球首款全不锈钢液氧甲烷可回收火箭“朱雀三号”,引起了SpaceX创始人马斯克的关注。
反观欧洲航天产业的现状,则仍有不少“痼疾”需要解决。
一是体制问题。欧洲的航天计划大多是由欧洲空间局(ESA)主导,而欧空局主要的出资方当然就是法德两大巨头。现在法德大幅追加对本国军事太空能力的投入,是否会影响对欧空局的支持力度?“力分则弱”是显而易见的道理,法德带头单干的做法如果扩散开来,欧空局这个制度设计将形同虚设,欧洲哪个国家能以一己之力成为国际主要的航天力量?
二是欧洲需真正形成战略决心。太空能力从来都不是几年或十几年的投入就能发展起来的,而是要求几十年一以贯之地坚持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和技术路线。从近期法德的表态来看,马克龙强调建立自主太空能力的重要性,具有长期战略层面的思考;德国防长则以应对俄罗斯等军事威胁为由,这种应激式的思维对于指导太空能力发展恐怕难以适配。
三是能否实现太空能力可持续发展。太空能力的发展当然需要大量的投资,从目前法德提出的投资规模来看,恐怕还是不够。历史经验表明,在完全依赖国家财政投入的情况下,航天事业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世界主要航天强国都非常重视商业航天的发展,正是为了依托民营航天公司的商业运营能力,构建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商业航天经济生态,以破解航天事业长期发展的难题。
欧洲在商业航天方面明显落后于世界主要航天强国,需要出台有力的产业发展规划及支持措施。今年3月底,德国商业航天初创公司——伊萨尔航空航天公司的“光谱”号小型液体运载火箭首飞,然而起飞不久即坠地爆炸。这表明欧洲商业航天发展还有漫长而艰难的道路要走。
欧洲在运载火箭领域最大的“牌”毫无疑问是阿丽亚娜6型火箭,这款承载全欧洲希望的火箭原计划于2020年首飞,结果拖了整整四年才实现首飞。2025年3月完成了首次商业发射任务。然而,高昂的发射成本可能令阿丽亚娜6型火箭在国际市场上缺少竞争力。
因此,与其花大价钱发展太空军事能力,欧洲不如仔细审视并管理好现有的太空资产,这可能是更容易坐上餐桌的路径。
太空不应成为大国博弈新战场
郭晓兵
作为欧洲“领头羊”,德法两国近期先后宣布斥巨资重点发展太空军事及攻防能力。这不仅标志着欧洲太空政策发生重大转变,也呈现出全球太空武器化、战场化进一步令人担忧的动向。原本承载人类探索梦想和未来希望的太空疆域,正在沦为某些大国博弈新战场。
法德太空战略调整有三大特点。
一是军民商协同发展,但以军事航天为优先事项。法国重点发展可重复使用火箭,鼓励法国初创企业发展,打破传统军工集团垄断。德国也将太空作为经济创新驱动力。但太空防御是两国战略的重中之重。为完善军事航天机制建设,法国成立太空作战指挥中心,德国成立军事卫星作战中心。
二是重视战略自主,强调减少对美依赖。法国力推欧盟航天采购优先选择欧洲企业。德国重视发展“主权军事能力”,增强德国航天技术独立性。
三是突破原有禁忌,发展和部署进攻性太空武器。法国重点发展“巡逻卫星”、激光武器、电磁武器等“主动防御”能力。其中具备监视、干扰对手航天器能力的“巡逻卫星”将于2027年前部署。德国明确表示要发展太空进攻、轨道监视、“守护卫星”等太空战能力。
法德近期急于强化太空军力有多重动因。
首先,地区形势紧张,法德战略焦虑感增强。俄乌冲突中,太空能力成为影响冲突进程的重要因素。马克龙指责俄罗斯的“卫星间谍活动”、对卫星导航系统干扰、网络攻击以及天基核武器计划威胁法太空安全。德国则宣称,俄发动的卫星网络攻击曾导致德国5800台风力涡轮机瘫痪。
二是美国开创“先例”,法德有样学样。2018年,美国率先将太空列为新的作战域。2019年,美国成立太空军和太空发展局。它还推动北约将太空列为作战域,拉拢法、德等国构建联合太空作战联盟。本届美国政府上任后,又宣布打造“金穹”导弹防御系统,突破天基进攻性武器发展禁忌,计划发展和部署天基拦截器。受美国影响,法德先后在2019年、2021年成立太空司令部。这让“太空军事化”氛围进一步加重。
三是华盛顿信奉“美国优先”,欧洲担心关键时刻被美抛弃。当前美国政府高层对欧洲盟国表现非常不满,曾威胁退出北约,停止对欧洲的军事保护。法德等国深受刺激,因此今年以来不断强化欧洲独立防务,包括强化“欧洲核威慑”的声音持续升温。如今,法德在太空武器化、战场化上不断试探性推进,也是受这种焦虑驱使所致。
太空武器化、战场化将对全球战略稳定产生严重负面影响。例如,以轨道监视为名实施的太空抵近侦察很容易造成碰撞、引发冲突。美国的“地球同步轨道空间态势感知计划”(GSSAP)卫星曾多次抵近中国、俄罗斯等国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在紧张时期,此类抵近侦察极易被误判为攻击的前奏,从而诱发对方的防御或反击,进而造成危机迅速升级。
再如,所谓的地基软杀伤反卫星武器将降低冲突门槛,使“灰色地带”冲突更加多发易发,并可能逐步升级为动能攻击。又如,使用天基进攻性武器攻击他国航天器或拦截导弹,不仅会造成大量太空垃圾,还可能导致严重的跨域升级,乃至核冲突。
太空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和平利用太空是国际社会的共同愿望,也是《外空条约》规定的基本原则。个别国家出于狭隘国家利益,大力推进太空武器化、战场化,将使太空面临“公地的悲剧”。最终为此买单的将是整个人类以及我们的子孙后代。面对当前严峻形势,国际社会应该尽早启动太空军控条约谈判,签署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法律文书,明令禁止攻击太空物体及在太空中部署武器,共同守护太空和平。
https://finance.sina.com.cn/roll/2025-11-17/doc-infxsauq5298024.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