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11月16日,暂无A股上市公司披露增持情况。
当日,包括益丰药房、国创高新、新农股份、千里科技、高凌信息、时空科技、茶花股份、中国铝业在内的8家A股上市公司披露了减持情况。

https://finance.sina.com.cn/stock/marketresearch/2025-11-16/doc-infxrfqv6268230.shtml
据统计,11月16日,暂无A股上市公司披露增持情况。
当日,包括益丰药房、国创高新、新农股份、千里科技、高凌信息、时空科技、茶花股份、中国铝业在内的8家A股上市公司披露了减持情况。

https://finance.sina.com.cn/stock/marketresearch/2025-11-16/doc-infxrfqv6268230.shtml
2025年11月10日至13日,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访问法国巴黎和巴西里约热内卢。期间,吴清分别与法国金融市场监管局(AMF)主席玛丽-安妮·巴贝特-拉亚尼女士(Marie-Anne Barbat-Layani)及巴西证监会(CVM)代理主席奥托·卢博(Otto Lobo)先生和委员玛丽娜·科波拉(Marina Copola)女士达成双边协议。
双方就法国、欧盟及巴西证券市场监管动态,以及深化和进一步拓展资本市场双边务实合作达成共识,为未来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访问法国和巴西期间,吴清还与法国兴业银行、法国巴黎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瑞银集团、瑞士百达集团等国际机构投资者,以及在法巴两地经营的中资企业和金融机构代表进行了座谈。
座谈中,吴清宣传并解读了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介绍了中国资本市场的投资机遇,同时征求国际机构投资者和中资企业对于推动中国资本市场高水平开放的意见和建议。
原标题:公开信息披露:8月下旬至10月初,特朗普购入至少8200万美元债券
文/观察者网 熊超然 根据美国联邦政府道德办公室(OGE)2025年11月15日公布的财务披露文件显示,美国总统特朗普在今年8月下旬至10月初期间,购入了价值至少8200万美元的公司债券和市政债券,其中包括其政策推动下受益行业的新投资。
路透社报道称,这些信息依据1978年《政府道德法》所披露,但未列出每笔交易的具体金额,仅提供了一个大致范围。文件显示,在8月28日至10月2日期间,特朗普进行了超过175笔金融交易,这些债券购买的最大总价值超过3.37亿美元。
当天揭示的文件中,多数资产由市政当局、州、县、学区及其他公共机构相关实体发行的债券构成。
特朗普购入的债券投资涉及多个行业,包括那些因其政府政策变化而受益的领域,如金融监管放松政策所推动的行业。
具体而言,特朗普收购的公司债券涵盖芯片制造商博通(Broadcom)和高通(Qualcomm)、科技公司Meta Platforms、零售商家得宝(The Home Depot)和CVS Health,以及华尔街金融机构高盛(Goldman Sachs)和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等银行的债券。
此外,8月下旬,特朗普还购买了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等投资银行的债券。2025年11月14日,特朗普要求美国司法部调查摩根大通与已故富商杰弗里·爱泼斯坦(Jeffrey Epstein)的关系。对此,摩根大通回应称,对过去与爱泼斯坦的关系“感到遗憾”,并否认协助其实施任何“令人发指的罪行”。
在特朗普的指示下,美国政府收购了英特尔(Intel)的股份,随后特朗普也购买了英特尔的债券。

2025年11月5日,美国华盛顿,特朗普在白宫与美国共和党参议员共进早餐并发表讲话。IC Photo
信息披露当日,白宫方面没有立即回应置评请求。特朗普政府此前曾表示,总统一直按规定披露投资情况,但其本人及家人未参与投资组合管理,投资由第三方金融机构运营。
路透社指出,特朗普进入政坛前主要通过房地产行业积累财富,目前其公司置于由其子女监管的信托基金之下。
今年8月提交的披露文件显示,自2025年1月20日重返总统职位以来,特朗普已购买超过1亿美元的债券。此外,他在6月提交的年度披露表明,各类业务收入最终归其本人所有,这引发了外界对潜在利益冲突的担忧。
该年度披露文件涵盖2024年全年,特朗普申报收入超过6亿美元,涵盖加密货币、高尔夫球场、授权许可及其他投资项目。文件显示,特朗普涉足加密货币领域显著增加了其财富。
除了特朗普,美国政坛上还有众多“股神”,包括他的“死对头”之一、刚宣布将从国会退休的前众议院议长南希·佩洛西(Nancy Pelosi)。

作为来自加利福尼亚州的民主党籍联邦众议员,佩洛西是国会最富有成员之一,也是国会山著名投资者。据追踪美两党议员股票交易的Capitol Trades平台数据显示,过去三年她披露的交易额约为5900万美元。
此前统计显示,佩洛西家族2023年投资收益率高达84.3%,远超巴菲特。该家族财富从2004年的4100万美元增长至2023年的1.2亿美元,曾创造投资组合数年内增长96%的“辉煌战绩”。
佩洛西一直否认不当行为,驳斥议员利用非公开信息谋取金融利益的指控。2021年,她为家族交易辩护,强调:“我们生活在‘自由市场经济体’,议员理应能参与其中。”
除了佩洛西,美国国会中还有多位“国会山股神”,包括俄勒冈州民主党籍联邦参议员罗恩·怀登(Ron Wyden)与佐治亚州共和党籍联邦众议员玛乔丽·泰勒·格林(Marjorie Taylor Greene)。
https://finance.sina.com.cn/roll/2025-11-16/doc-infxqqth6104079.shtml
文/观察者网 熊超然
11月16日,韩国总统室相关人士在接受韩联社采访时表示,总统室决定将东亚三国的官方表述顺序统一为“韩中日”。韩方透露,这是因为该表述的使用最为普及,以此消除不必要的争议。
韩联社指出,在此前尹锡悦政府时期,韩方有关东亚三国的官方表述未作统一,“韩中日”与“韩日中”并行使用,由此引发了关于“与某国关系更近”的不必要争议。
李在明政府相关人士称,在前届政府之前,“韩中日”表述最为普遍。但尹锡悦政府自出席2023年9月举行的东盟峰会之后,开始改称为“韩日中”。时任韩国总统室高官还曾声称,尹锡悦政府成立以后,韩国与美日两国“基于价值和自由”保持更为紧密的合作,从这一点来看,政府正在使用“美朝”和“韩日中”的表述。
韩联社认为,在李在明政府谋求改善对华关系的背景下,此举可谓是“间接对华示好”的举措之一。

“我们打算与日本和中国政府密切沟通,早日恢复包括‘韩日中’峰会在内的三边合作机制……”早在2023年9月6日,时任韩国总统尹锡悦在东盟峰会期间的这段讲话就曾引发议论。
当时,韩国《东亚日报》等媒体注意到,尹锡悦使用了“韩日中”而非传统上“韩中日”的称呼顺序,分析人士称,这表明韩国政府提升韩日关系以及向日本靠近的外交立场。韩国总统府官员当天表示,称呼顺序的变化确实反映了政府外交立场。
对于尹锡悦调整“韩日中”顺序的小心思,社交媒体上的韩国网民纷纷吐槽:一直以来新闻里写的都是“韩中日”,还是第一次看到“韩日中”。
有人喊话尹锡悦:“中国会对你说,管好自己。”有人嘲讽道,“韩国政府似乎把自己当成了亚洲外交中心”。还有人讽刺称:考虑到尹锡悦不顾民意执意支持日本的倾向,预计在经过“韩日中”的调整后,很快又会修改成“日韩中”了。
有观点认为,尹锡悦政府基于偏向日本的外交,排斥中国,丧失实际利益,而李在明政府则基于实事求是的务实外交谋求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韩联社援引另一名韩国总统室官员解释说,外交的核心之一是“平衡”,前政府搞所谓“理念外交”,过度侧重日本,将其拨回原先的正轨才是正确的方向。
11月14日,韩国总统室和美国白宫同时公布两国关税和国家安全磋商成果文件“联合情况说明书”(Joint Fact Sheet)。当天,在首尔龙山总统府,韩国总统李在明发表谈话。
据韩国《朝鲜日报》报道,关于韩中关系,李在明表示,“现在我们需要的是实事求是的态度”,“(韩)政府将通过与中国的持续对话,坚定不移地推进两国关系发展和半岛和平之路”。
李在明强调:“国际社会不确定性越高,与地区周边国家保持稳定关系就越重要”。
10月24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表示,中国和韩国是近邻和合作伙伴,中方重视中韩关系,对韩政策保持稳定性和连续性。中方愿同韩方一道坚守建交初心,坚持睦邻友好、互利共赢,推动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断向前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刚刚上台执政的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可谓“到处点火搞事”,已经“四面楚歌”,几乎同时得罪了所有周边邻国。
这段时间里,高市早苗先在涉台问题上指手划脚,粗暴干涉中国内政;又在独岛问题上发表错误言论,激怒韩国;对于俄罗斯和朝鲜,她也持续释放强硬姿态。
据韩联社报道,韩国外交部14日以发言人名义发表声明,对日本政府扩建就独岛提出不当主张的“领土主权展览馆”表示强烈抗议。外交部还召见日本驻韩大使馆总括公使松尾裕敬,提出严正抗议。
据外交部网站消息,11月13日,外交部副部长孙卫东奉示召见日本驻华大使金杉宪治,就日本首相高市早苗涉华错误言行提出严正交涉。
孙卫东表示,日本首相高市早苗日前在国会答辩时公然发表涉台露骨挑衅言论,暗示可能武力介入台海问题,性质影响极其恶劣。在中方多次严正交涉后,日方仍不思悔改,拒不撤回错误言论。中方对此强烈不满、坚决反对,向日方提出严正交涉和强烈抗议。
孙卫东指出,高市的涉台言论极其错误、极为危险,粗暴干涉中国内政,严重违背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严重破坏战后国际秩序,严重违背一个中国原则和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精神,严重破坏中日关系政治基础,严重伤害中国人民感情,14亿中国人民对此绝不答应!
孙卫东强调,台湾问题是中国核心利益中的核心,是不可触碰的红线和底线。台湾是中国的神圣领土,台湾事务纯属中国内政。如何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人自己的事,不容任何外来干涉。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台湾光复80周年。80年前,英勇的中国人民历经14年浴血奋战,打败了日本侵略者。80年后的今天,任何人胆敢以任何形式干涉中国统一大业,中方必将予以迎头痛击!中方再次敦促日方深刻反省历史罪责,立即反思纠错,收回恶劣言论,不要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否则一切后果必须由日方承担。
https://finance.sina.com.cn/stock/marketresearch/2025-11-16/doc-infxquze5989418.shtml
4条高世代OLED产线已在推进,业内判断明年下半年到2028年之间产能将集中释放。
近期维信诺定增、控制权变更一事,让面板产业重投入下的压力受到关注。面板产业具有重资产、长周期、高成本的特点,厂商需要一边争取更多收入,一边投入重资产产线建设。定增募资成为一些厂商缓解压力、改善资产负债表现的途径,另一些面板企业近期则在扩展融资渠道。
投入高世代OLED产线建设的金额颇高,成为近期业界的关注焦点。这是一种已在手机上普遍应用,且仍待在电脑等中尺寸产品上继续渗透的技术。随着10月底TCL华星宣布启动G8.6代印刷OLED产线建设,国内在建8.6代OLED产线达到3条。其中,维信诺持股的合肥国显在建8.6代OLED面板产线投资额达到550亿元,TCL华星t8总投资额295亿元,加上京东方,三家国内厂商投资额超1400亿元。再加上三星显示,四家面板厂在8.6代OLED生产线上的投资总额接近1700亿元。

一些业务较多元的厂商资金较为雄厚,但新产线建设依然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对比营收规模,维信诺和京东方去年营收额分别约为79.29亿元和1983.81亿元,两家公司去年净利润分别为-25.05亿元和53.23亿元。
重金投入后,这些产线未来能否转化为相当的收入、竞争力又如何,是当前业内尤为关心的问题。
“这是非常现实、非常关键的问题。高世代OLED已经历了一波投资高潮,在需求还没有充分释放之前,TCL华星的投资决策大部分已经定下了。”就如何看投资潮中公司相关产线的竞争力,TCL华星CEO赵军近日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业内已有4条高世代OLED产线正在推进,将在明年下半年到2028年之间集中释放产能,届时TCL华星将面临激烈竞争。竞争输赢仍取决于技术竞争力。
从时间线来看,京东方8.6代线将于明年下半年量产,TCL华星t8项目预计2027年下半年量产,业内预计维信诺相关产线将在2027年第一季度开始放量。来自这些产线的产品将逐步进入市场。
在比拼产能建设的同时,不同技术路线也在争锋。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OLED主要有5种技术路线,包括蒸镀、LGD的白光WOLED、三星的QD-OLED、印刷OLED和无掩模板相关技术。这些技术各有特点,蒸镀已成为小尺寸面板主流,白光OLED主要面向大尺寸面板,印刷OLED则适用于大中小尺寸应用。
由于存在多种技术路线,各产线的竞争也是技术路线之间的竞争。记者了解到,为应对即将到来的OLED产能放量,当前厂商正着重提升产线各项指标。
TCL华星采用印刷OLED技术,赵军透露,印刷OLED在商业化落地方面已基本解决大硬伤或瓶颈,未来要做到完全成熟还需改进功耗,至少要在较短时间内达到蒸镀技术的功耗水平。此外,过去一年印刷OLED 5.5代线的良率已从个位数百分比提升到70%,如何在8.6代线上提升良率仍是挑战。材料体系方面,印刷OLED已从封闭的高分子材料切换为小分子,与成熟OLED材料体系兼容,预计明年年底能使印刷管线达到与传统OLED相同的水平。
赵军判断,在各种OLED技术路线中,未来技术还将融合与拓展,应用范围也将扩大。例如,印刷OLED将率先应用于中尺寸产品,后续有机会用于小尺寸手机。TCL华星近日在全球显示生态大会上展示了一款采用Real Stripe RGB像素排列、分辨率达到390 PPI的手机显示屏。
其他厂商也在克服技术难题,例如试图摆脱其他厂商的技术封锁。
此前,FMM(精细金属掩膜版)真空蒸镀技术为韩系面板厂广泛采用。维信诺近日表示,公司开发的ViP技术能够摆脱传统AMOLED工厂受制于FMM定制周期长、成本高的问题,有效规避了海外企业在该领域的技术封锁。但市场研究机构Trendforce集邦咨询分析指出,ViP和类似技术也面临良率较低、材料需进一步开发等压力。京东方相关产线采用FMM蒸镀制程,京东方近日判断当前OLED行业整体供过于求且竞争激烈,并预计未来高世代产线量产有助于进入高端市场。
作为较新兴的显示领域,OLED市场竞争激烈,一些厂商的OLED业务尚未实现盈利,市场需求也在持续变化。市场研究机构Omdia最新预计,受显示屏价格下跌影响,2023年AMOLED营收增长陷入停滞,下半年营收预计略低于去年同期,2024年营收状况将有所好转,预计增长5%。但该机构同时表示,随着更多8.6代OLED产线投入市场,预计AMOLED的价格和规格竞争将更加激烈。
https://finance.sina.com.cn/roll/2025-11-16/doc-infxqqtc6567791.shtml
记者丨杨娜娜
编辑丨姜诗蔷
视频丨王学权
“退休”20多年的知名投资人段永平,近日罕见发声。在访谈节目《方略》(访谈时间:2025年10月16日)中,回答了雪球创始人方三文关于投资理念、企业经营、个人成长等话题的一系列提问。
段永平在访谈中透露,他目前在A股中仅持有贵州茅台,且茅台是其少数重仓标的之一。当被问及“若茅台市盈率达到50倍是否会卖出”时,他表示投资决策的根本依据是企业未来现金流,而非单一市盈率指标。
他坦言,在极端情况下,例如股价在已经不便宜的基础上继续上涨数倍,他也会考虑卖出,并分享了一段亲身经历:“其实茅台在2600、2700块的时候,我可想卖了,因为当时觉得它相对来说是贵的。”
真正阻止他行动的,并非对公司的判断,而是机会成本的权衡。“我当时最犹豫的是,我们的仓位太大了,卖了之后我买什么?”他解释道,自己是一个“满仓主义者”,无法接受持有大量现金,因为现金利息低,而盲目转换投资标的很可能导致更大亏损。“那还不如拿着茅台,(因为)知道它早晚会回来。”
即便茅台股价曾经腰斩,段永平也表现得十分从容,他表示“一个股票要是扛不住掉50%,就不应该买入。”基于对茅台内在价值的深度认同,他在回调期间不仅继续持有,更在有余钱时持续加仓。
这段经历完整体现了他的投资哲学:投资的本质,是在深度理解的基础上做出比较与选择,锚定的是企业内在价值与未来现金流,而非市场价格的短期波动。真正的风险,不在于股价的暂时回调,而在于投资于自己并不真正理解的事物。
在被问及“如果出现可以无缝切换、且未来自由现金流折现优于茅台的标的,是否会考虑换仓”时,他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会。”
他进一步指出,投资本身是包含卖出选项的,而不少人对价值投资存在一个严重误解——将“长期持有”等同于“永远不卖”。
段永平强调,“长期持有”更多是一种买入时的意向与心态,而非僵化的教条。他认为,在做出投资决策的那个刹那,投资者确实是基于长期持有的预期来行动的,但在整个持有过程中,必须持续评估和比较机会成本。
他举例说明,假如在五年前就看懂了英伟达的发展潜力,而手中只有茅台时,如果条件允许,将茅台换成英伟达是完全合理的决策。
不过,他也特别提醒,这一切的前提是“你真的看懂了”。如果对另一个标的并不理解,那么所谓的“换仓”也就无从谈起,因为不在能力范围内的事“那就跟你没关系”。
换言之,段永平所坚持的,是在能力圈内做出理性比较与选择——投资不是一味地“买了就永远不卖”,而是要在识别出明显更优选项时,具备调整持仓的勇气与清醒。
段永平认同用“买股票就是买公司”这句话来概括自己的投资理念,但他随即强调,真正关键的在于后半句——“要看懂公司”,而他认为这非常困难。这也正是他常说的“投资很简单,但不容易”的根源所在。
“简单”在于原则清晰——必须回归公司本质,理解其商业模式,并判断未来现金流;而“不容易”则难在实践中的巨大挑战——绝大多数公司其实很难被真正看懂。
段永平进一步指出,即便只是理解“买股票就是买公司”这句理念本身,也极其困难,做到更是难上加难。在他看来,真的“懂”会深刻影响投资行为——一个真正懂了的人,不会因市场短期波动而动摇。
不过,他也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观点:不懂,并不等于不赚钱。他比喻道,闭着眼睛买一只股票,100个人里可能也有50个人赚钱,但这更多是概率和运气使然,这种成功难以复制。
他还给出了一个投资建议,即买入标普500指数,长期来看大概率能够赚钱。他补充道,“但这并不代表你就懂了,可你真的这样做了,其实也表示你是懂了。”
段永平也是步步高创始人,其企业曾亲身经历从功能机到智能机的转型阶段。
当提及早期如摩托罗拉6188、诺基亚E71等被视为“智能雏形”的产品时,段永平毫不留情地批评了诺基亚E71。他回忆道,自己拿到该手机时原本十分兴奋,却因其界面改动过大、操作逻辑混乱,即便作为工科背景出身的自己也难以顺畅使用。他由此指出,诺基亚的衰落并不意外,直言“公司的文化肯定是烂掉了”。
方三文试图从另一个角度理解,认为这些企业至少曾对趋势做出过尝试。段永平承认产品趋势本身显而易见,但用户导向的文化才是关键。他犀利地总结,诺基亚的症结在于“太注重市场占有率,太注重生意,不太注重用户”,加之未能把握转型机遇。
他举例说,谷歌曾主动寻求合作,希望诺基亚转向安卓系统,但诺基亚因固守自有体系而错失良机,“最终把自己给守死了”。
当方三文再提到诺基亚作为知名企业在管理上仍有可取之处时,段永平立即“反驳”:管理无法弥补战略与文化的根本失败。在他看来,再精细的管理,若脱离正确的战略方向与以用户为本的文化根基,终将无力回天。
这也为投资者敲响了警钟:看懂一家公司,不仅要看其业务与趋势,更要穿透表象,审视其内在文化与战略定力。
当被问及具有共同价值观的人才究竟是靠“培养”还是“选择”时,段永平的回答斩钉截铁:“选择出来的。”
他坦言,步步高体系内的人才大多和他一样是“普通人”,后来的成长更多来自于共同工作中的“慢慢学习和积累”。而这一切的前提,是价值观上的深度认同。
“价值观要是相互不认同,这事没法干。”他强调,如果组织中的每个人都“各打小算盘”,组织必然出问题。相反,正是基于牢固的共同价值观,许多同事才能相伴数十载甚至到退休,形成了强大的组织凝聚力。
他也指出,“找对的人需要时间”。他将组织中的人分为两类——“同道中人”与“同行中人”。“同道中人”深度认同理念;而“同行中人”或许起初并未完全理解理念,但愿意信任并跟随文化指引,“你让我这样做,我就这样做”。即便后者偶尔会出些“娄子”,但只要在认同的文化氛围中长期浸润,也能逐渐成为组织中可靠的一员。
他特别提到合作多年的代理商,指出维系他们长期关系的,正是对文化的强烈认同。
这也揭示了段永平心中贯穿投资与经营的核心逻辑,即无论是选择一家公司作为投资标的,还是选择一个人作为事业伙伴,最深层次的筛选标准,始终是基于价值观的契合与文化的认同。
https://finance.sina.com.cn/roll/2025-11-16/doc-infxqeci6791439.shtml
11月16日,《解放军报》4版刊发署名文章《叫嚣武力介入台海局势只会把日本引向不归歧途》,作者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徐永智。
文章称,如果武力介入台海局势,日本国民和国家都将因为日本政府极其危险且错误的决策陷入灾难:一是恶化自身周边环境,二是全国都有沦为战场的风险,三是再次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不知妄想螳臂当车、挑战战后国际秩序的日本,介入台海的“自信”从何而来?
全文如下——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日前在国会答辩时公然发表涉台露骨挑衅言论,在中方表达强烈抗议后,高市拒不撤回错误言论。这是日本在任首相首次明确可能武力介入台海局势,证实了日本近年来强化军力举措的遏华指向性,暴露了日本政府违背和平宪法,妄图以军事手段干涉别国内政的狼子野心。日方种种错误举动,甚至叫嚣武力介入台海局势,只会把自己引向不归歧途。
2015年,日本通过新安保法案,允许自卫队与外军联合作战。不允许日本再次从事战争的和平宪法由此在制度上被架空。2022年,日本通过《国家安全保障战略》等新“安保三文件”,将遏止周边国家“单方面改变现状”乃至必要时动用武力“使事态以有利于日本的形式解决”作为国家安全目标,开始建设大规模进攻性武力、长期高强度作战能力。不允许装备进攻性武器的和平宪法由此在实质上被篡改。基于前述战略文件,日本正在同时研发或列装10余种射程最远可达3000公里的反舰、对地导弹,在全国范围内翻新军事基建,大量储备弹药。
此前,日本政府一被问及为何强化军力时,便会拿出“周边安全形势严峻”作借口,辩称强军只是“为了自卫”,字面上似乎并未背离和平宪法确立的“专守防卫”原则。
据媒体报道,日本2022年版军力建设规划的主要根据是武力介入台海局势的推演结果,但日本领导人对是否武力介入的问题一贯含糊其辞。日本计划于2026年年底前对新“安保三文件”进行修订,将再增军费,以强化使用与应对无人装备等新型作战能力。此次高市早苗的露骨挑衅言论证实了日本违背和平宪法进行大规模强军意图明确,而日本政府此前辩称的种种谎言不攻自破。高市此言一出,不知日本政府又将如何解释新一轮强军扩武?
日本政客无论是在违背和平宪法强军扩武时,还是再提所谓“存亡危机事态”时,都没有告诉日本国民它的真实代价。可以预见的是,如果武力介入台海局势,日本国民和国家都将因为日本政府极其危险且错误的决策陷入灾难。
如果日本政府一意孤行,再次与中国人民为敌,只会加剧中国对日本对外战略的警惕,建设性的、稳定的中日关系将无从谈起。
日本已将北至北海道、南至冲绳的数十个机场、港口变为军民两用基础设施。在今年10月的综合演习中,自卫队使用了多达39个机场、港口进行战机起降和军事运输。这表明如果介入台海,日本政府会将全国民众绑上自毁的战车。
日本政客涉台露骨挑衅言论不仅是对中国主权的严重侵犯,更让国际社会嗅到了日本重蹈军国主义覆辙的危险气息。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曾给亚洲国家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作为二战战败国,日本把从中国所窃取的领土包括台湾归还中国,这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不容挑战的胜利成果,也是战后国际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知妄想螳臂当车、挑战战后国际秩序的日本,介入台海的“自信”从何而来?
日本当政者妄图介入台海局势,既是对国际正义的粗暴践踏、对战后国际秩序的公然挑衅,也是对中日关系的严重破坏。殷鉴不远,日本若不深刻汲取历史教训,胆敢铤而走险,中方必将给予迎头痛击。毕竟一旦开始玩火,火势如何延烧,并不由玩火者决定。

https://finance.sina.com.cn/wm/2025-11-16/doc-infxqeca2425342.shtml
每经记者|肖芮冬 每经编辑|赵云
刚过去的交易周(11月10日至14日),A股市场既有惊喜,也有惊吓。
好消息是,前4天震荡上行,沪指连续创出新高。

周五之前,创业板也看似开启了触底反弹。

坏消息是,周五一波下杀,抹去了包括沪指在内的许多股指的周内涨幅。

月线来看,9月迄今,万得全A指数的底部仍在抬升,但尚未创出新高。

这说明,市场近期虽然不弱,“慢牛”趋势也未被破坏,但向上动能继续减退——每一点突破都带来较多“疲劳值”,需要反复回踩、蓄势才能勉力维持。
以沪指为例,本周4000点关口成了“收费站”“停车场”,不论在这一关口进出或“躺平”,被“扣费”的股民都在增多;持有科技股的股民体感则会更差。
其影响也有两方面:
一是,市场各方对“震荡”的共识得到强化,短期变得谨慎、求稳,那么大盘就真的更有可能震荡或向下回落;
二是,随着更多持筹者的成本线因换手而抬升,4000点附近将形成新的筹码密集区。长远来看,等到后续市场结束震荡、正式上攻时,压力反而会变小。
因此,摆在大家面前的,仍是一道被反复问及的选择题:
你还相信“慢牛”吗?
如果你仍然乐观,那么参考周五复盘时我们提到的——近两个多月,A股“周五跌”是常态,但多数时候对应着“周一涨”作为修复。
近期主流机构观点,也是相信的。如华金证券研报表示:
短期经济和盈利可能延续弱修复趋势。
一是短期经济仍可能维持偏弱修复的趋势。二是短期企业盈利可能继续处于回升周期中:首先,10月PPI同比增速降幅继续收窄,企业盈利同比增速短期可能继续改善;其次,全A三季报盈利同比增速较中报继续回升。
短期流动性可能维持宽松。
一是短期海外降息预期下降,但国内宏观流动性可能维持宽松。二是短期股市资金可能流入放缓。
短期风险偏好可能偏中性。
一是短期稳增长政策预期仍对风险偏好有一定支撑。二是美联储12月降息预期下降,全球市场情绪偏谨慎。
德邦证券则认为,周五防御板块上涨,科技成长深度回调,题材风格活跃。根据最新披露金融数据,10月M1增速-M2增速为-2.0%,自今年5月回升以来首次回落。
同时其认为,(周五的盘面受)外部因素影响居多,美联储12月议息会议临近,鹰派表态或持续压制风险偏好,需警惕美股科技股调整对A股的传导效应,短期大科技板块或仍存在一定压力,建议“红利&微盘与科技为代表的产业趋势板块”维持综合配置思路,未来需重点关注外部环境变化。
以及,周五市场成交额回落至2万亿心理关口以下,同样需要关注流动性边际变化,若全市场成交额持续缩量至1.8万亿元以下,市场反弹高度或受限,需关注政策对于经济数据支持力度的变化。
华西证券称,市场处于寻找主线的迷茫期。
AI算力、半导体等热门题材的持续性不强,同时新能源、化工等线索尚未立稳,后续题材行情或仍以轮动为主。同时,9月以来的震荡仍在持续,红利品种或受益于避险情绪酝酿。此外,考虑到市场对消费、顺周期板块预期偏弱,其对边际利好较为敏感。若后续出台增量政策,或11月通胀、经济等数据出现修复迹象,相关品种有望迎来资金流入。
而从消息面来看,这个周末与下周周中,并不缺乏能够影响市场情绪或盘面的事件。
周末:
市场方面
下周的大事件,则主要聚焦周四。
周一,11月17日
2025中国国际光伏与储能大会将在成都举行。
大会聚焦“风光储氢电充”等新能源、新材料、新装备产业链资源、技术、人才优势,以会议论坛、展览展示、投资促进为核心,预计展览展示面积近6万平方米,覆盖光伏、储能、氢能、智能运维、应用场景等新能源全产业链,吸引通威、华为数字能源、阳光电源、美科股份、京运通等产业链各环节约5000家企业参会、参展,集中展示光伏、储能、运维等领域的创新成果。
周三,11月19日
2025数据存储产业大会将在广州举办。
本次大会以“聚力存储新生态,共筑 AI新未来”为核心主题。
摩尔线程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初步询价日为11月19日,申购日为11月24日。
周四,11月20日
当地时间19日盘后(北京时间20日凌晨),英伟达发布Q3财报。
分析认为,这份财报或成为检验AI交易是否还有上涨空间的关键指标。
瑞银研报称,尽管面临对华出口限制的阻力,但预计英伟达将再次交出超预期的第三季度业绩。目前,该行维持对英伟达的“买入”评级,目标价为235美元。华尔街分析师普遍预期,英伟达Q3营收将达到546亿美元,同比增长约55%,每股收益为1.23美元,同比增长52%。
11月LPR利率报价
LPR自今年5月下降以来,已连续5个月维持不变。
但市场仍有预期,年底前可能下调。
东方金诚研报称,可以看到,9月末以来5000亿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加快推进,10月进一步安排5000亿元地方政府债务结存限额,用于化解存量债务及扩大有效投资,稳增长政策正在加力。其判断,年底前在大力提振内需、“采取有力措施巩固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态势”过程中,政策利率及LPR报价有下调空间。
周五,11月21日
股指期货交割日
在临近交割日时,投资者需密切关注标的指数的走势,特别是在最后交易日的最后两小时。因为这两小时的指数波动将直接影响到交割结算价,进而影响投资者的盈亏。
封面图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文多 摄
https://finance.sina.com.cn/roll/2025-11-16/doc-infxqkma0990259.shtml
11月16日,中国海警1307舰艇编队在我钓鱼岛领海内巡航。这是中国海警依法开展的维权巡航活动。
(总台央视记者 国鹏)
©2025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使用。

https://finance.sina.com.cn/jjxw/2025-11-16/doc-infxqeck7822416.shtml
一位美联储官员表示,前美联储理事Adriana Kugler在主席杰罗姆·鲍威尔拒绝授予她一项豁免,以处理触犯央行道德规范的金融持仓后,突然辞职。
根据周六公布的文件,在8月份辞职前,Kugler还因近期财务披露而面临美联储内部监察机构的调查。
该文件显示,美联储道德官员拒绝认证Kugler最新的披露,并将此事移交美联储监察长;这些披露已发布于美国政府道德办公室网站。政府道德办公室也拒绝认证Kugler最新披露。
披露的信息揭示了违反美联储内部道德准则的金融活动相关细节。

Kugler于8月1日宣布她将于8月8日辞职,但未说明原因,此前她缺席了美联储7月29日至30日的政策会议。当时,美联储称她缺席会议是由于“个人事务”。
在那次会议之前,Kugler曾申请批准,以进行金融交易来处理美联储官员所说的不允许持有的金融资产。目前尚不清楚当时的请求涉及哪些持股。
规定要求美联储官员在进行某些金融交易前须获得批准,并禁止他们在政策会议的静默期进行交易,这位官员表示,Kugler曾就这些规定申请豁免。鲍威尔拒绝了这一请求。
新公布的文件揭示了此前未披露的2024年个股交易,其中包括Materialise NV、西南航空、Cava Group、苹果和卡特彼勒。而美联储官员及其直系亲属被禁止进行此类交易。
Kugler拒绝置评。她于2023年9月由前总统乔·拜登任命。
在周六发布的财务披露中,美联储道德官员Sean Croston表示,“根据我们的标准做法和政策,与此次披露相关的事项已于今年早些时候由理事会道德办公室移交给独立的美联储理事会监察长办公室。”
这一财务披露于Kugler离职约一个月后提交,涵盖2024年和2025年直至她离职这段时间。美联储高级官员须每年提交财务披露,离开央行后也须提交,并定期报告金融交易。
在2024年的定期财务披露中,Kugler承认她触犯了美联储的投资和交易规定,因为她的配偶完成了对苹果公司和Cava Group Inc.股票的四笔买入。
这些交易违反了央行限制高级官员、其配偶和未成年子女投资和交易的规定。
Kugler表示,她的配偶在她不知情的情况下完成买入。根据披露信息,这些股票随后被处置,美联储指定的道德官员认为Kugler遵守了适用的法律法规。
在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强力施压要求决策者大幅降息之际,Kugler的辞职为总统提供了更早填补美联储理事空缺的机会。这一职位最终由特朗普盟友斯蒂芬·米兰接手,担任白宫经济顾问的米兰请了无薪休假,他已多次呼吁快速降息。
https://finance.sina.com.cn/world/2025-11-16/doc-infxppfk278887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