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陈鹏丽 每经编辑|文多
在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领域,目前共有五种主要技术路线,各路技术激烈竞争,呈现百花齐放之势。《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近两年,中韩面板厂商在中尺寸OLED市场的竞逐持续升级。未来,哪条技术路线能最终突围?
11月14日,TCL华星全球显示生态大会(简称DTC2025)上,TCL科技高级副总裁、TCL华星首席执行官赵军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哪个技术、哪家公司能跑出来,取决于技术本身的竞争力。TCL华星印刷OLED中心长曹蔚然也认为,竞争是必然的,企业需打造自身技术竞争力,“这是唯一出路”。

TCL科技首席技术官、TCL华星首席技术官闫晓林也对外透露公司在技术路线上的最新进展——TCL华星的印刷OLED显示屏预计明年出货量将达到百万级。
群智咨询IT事业部研究总监李亚妤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中长期看,中尺寸OLED市场将以FMM OLED(高精度金属掩膜版OLED)技术为主。但同时,业界对喷墨印刷OLED等Non-FMM OLED(无精细金属掩膜版OLED)技术的需求也日益增强。
各技术路线激战中尺寸
据悉,OLED显示当前的五种重要技术路线包括:蒸镀OLED、印刷OLED、LGD主推的WOLED(白光OLED)、三星显示主推的QD-OLED(量子点有机发光二极管),以及ViP(维信诺智能像素化技术)。
这几大技术阵营各有优势,也都面临挑战。目前相对明确的是,在小尺寸(如智能手机和可穿戴产品)领域,蒸镀OLED为主流技术路线。WOLED和QD-OLED主要应用于大尺寸电视领域。
在OLED彩电渗透率未有大突破的背景下,三星显示今年开始将QD-OLED业务重点放在利润更高的显示器面板上,积极扩大该领域出货。同时,LGD公司也战略性收缩WOLED TV面板出货,增加MNT(显示器显示)业务出货。
中国与韩国的OLED面板厂商一致瞄准中尺寸市场。记者统计显示,三星显示、京东方、维信诺、TCL华星四家面板厂商在8.6代OLED产线上的投资总额接近1700亿元人民币。
DTC2025上,TCL华星进一步公布印刷OLED技术的最新进展。
“关于印刷OLED量产问题,我们更加聚焦中尺寸领域。当前市场上,中尺寸屏幕的OLED化已成为未来明确可见的巨大趋势。”曹蔚然在DTC2025期间表示。
赵军还强调:“印刷OLED是目前市场上唯一一个覆盖从小尺寸手机到75英寸大尺寸电视的OLED显示技术。”

不过,中尺寸目前是TCL华星印刷OLED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涵盖笔记本电脑、显示器、平板电脑、车载显示屏等。未来,TCL华星计划将印刷OLED应用推广到小尺寸市场。
据悉,闫晓林在DTC2025上发布了图像分辨率达390PPI(每英寸像素数)的5.65英寸印刷OLED手机显示屏,标志着印刷OLED有望进入小尺寸产品领域。
持续提升技术竞争力是关键
赵军告诉记者,TCL华星12年前启动印刷OLED技术路线研发,期间经历了四次关键决策选择。“到目前为止,制约印刷OLED量产的主要瓶颈都已基本解决,或已有明确解决路径。”他说。
谈及印刷OLED与其他OLED技术路线的竞争,赵军坦言,激烈竞争中谁能胜出,关键在于技术本身的竞争力。TCL华星相信,印刷OLED至少在中尺寸领域将成为最具竞争力的OLED技术。他还提到,不同OLED技术未来还将发生融合与拓展,需以动态视角观察和探索。
曹蔚然认为:“‘谁能快速发展技术’的竞争无疑存在,但从另一角度看,不同技术能够协同合作,为消费者提供丰富多样且不同级别的产品,推动OLED技术更快落地。”
他透露,未来三至五年内,TCL华星将持续攻克印刷OLED技术中的分辨率、材料性能和良率三大难题。
李亚妤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从中长期看,中尺寸市场会以FMM OLED为主流,但随着多样化应用需求增长,业界对印刷OLED等Non-FMM OLED技术的需求加强,将推动该技术研发投入、技术创新和产业化能力进一步提升。
AI能否革新显示产业?
DTC2025上,AI技术如何推动显示产业革新升级成为热点话题。
赵军表示,TCL华星将“AI(人工智能)+显示”产业融合分为两方面:一是AI for Display,即AI如何赋能提升内部运营效率;二是Display for AI,即显示屏如何赋能AI终端。他认为,具备AI功能的智能终端对显示器件提出新需求,主要体现在两个趋势——极致低功耗和更智能的交互体验。
曹蔚然指出,AI时代来临后,“显示屏未来的走向”是整个行业共同探讨的问题。他认为AI对显示屏的期待是“让屏幕成为AI交互的窗口”。
群智咨询(Sigmaintell)大尺寸事业部副总经理张虹表示,当前AI在电视上的应用主要聚焦优化和提升音画质,同时希望提升和重构交互功能;在中尺寸市场,AI PC(个人电脑)的显示技术创新仍处于孕育阶段,预计未来2—3年,将围绕人机交互方式创新和多场景下屏幕刷新率自适应展开发展。
小尺寸领域方面,群智咨询移动事业部研究总监王晓雅认为,AI带来的显示优化主要体现在“更流畅、更舒适”的基础改进上,属于渐进式而非颠覆式变革。
封面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陈鹏丽 摄
https://finance.sina.com.cn/jjxw/2025-11-15/doc-infxnwiu1784009.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