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央广军事
前不久,英国海军的“神剑”号无人潜艇公开亮相,引发外界广泛关注。据称,该无人潜艇采用模块化设计,可在水下航行超过30天,能够执行情报侦察、反水雷、海底作战、水下电子战等多种任务。众所周知,有人潜艇一直是各国水下力量建设的核心,但近年来,除英国外,美国、俄罗斯、法国等国也先后展开对无人潜艇的研发。那么,无人潜艇为何受到各国青睐?
核心在“无人化”
资料图:英国“神剑”号无人潜艇(来源:解放军报)
作为各国海军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潜艇素有“深海幽灵”“影子杀手”之称,具备出其不意的打击能力。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反潜手段和装备不断增多,各国潜艇在执行任务时面临的风险也显著增加。近年来,无人化装备快速发展,尤其是随着通信技术、自主控制技术、水下布放与回收技术的发展,各类无人潜航器相继问世,并在多个领域展现出广泛应用潜力。在此背景下,各国研发人员开始尝试在无人潜航器的基础上打造无人潜艇。军事观察员邵永灵表示,此举既可延续潜艇的传统优势,又能缓解有人潜艇在部分任务中承受的作战压力。
邵永灵:
无人潜艇的核心在于“无人化”,这意味着其在使用时不必顾虑人员限制。同时,无人潜艇可采用模块化设计,灵活加装扫雷、侦察等功能模块,实现“一艇多能”,甚至集多种作战功能于一体。
因其能实现长期水下潜伏,无人潜艇在侦察、探测、反潜及电子战等任务中优势突出。随着现代反潜技术的不断发展,有人潜艇的生存威胁日益加剧,而无人潜艇恰好能够弥补其作战短板,有效提升整体作战能力。
与无人潜航器有显著区别
资料图:法国“蝠鲼”水下无人潜航器(来源:中国国防报)
那么,无人潜艇与无人潜航器在技术性能上有哪些具体区别?对此,邵永灵认为,二者在排水量、技术复杂度及功能扩展性三个维度存在显著差异。
邵永灵:
无人潜航器体积小,通常仅重几百公斤,多作为一次性设备使用,主要用于侦察、排雷等特定任务;而无人潜艇体积更大,有数十至上百吨,可重复使用,具备独立作战能力,能执行反潜、电子战等复杂任务,且不用人员直接操作。
发展虽有瓶颈但前景广阔
资料图:澳大利亚“幽灵鲨”无人潜艇(来源:解放军报)
当前,多国正加速推进无人潜艇的研发与列装工作。除英国海军的“神剑”号无人潜艇外,澳大利亚主导研发的“幽灵鲨”无人潜艇已进入生产阶段;美国海军于2023年底接收了首艘“虎鲸”无人潜艇,按计划,到2027年,美国海军将接收至少6艘该型无人潜艇。作为水下作战的新兴力量,在探讨无人潜艇未来发展趋势时,邵永灵从技术突破、智能化进程及协同体系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邵永灵:
第一,在技术层面,当前无人潜艇多采用锂电池作为动力来源,存在航速慢、航程有限等问题,水下与水面通信也存在技术问题。
第二,无人作战平台要具备高度智能化水平,但目前无人潜艇尚无法实现真正自主,目标发现、决策判断乃至攻击或侦察等关键环节仍要人工介入。
第三,在协同作战方面,无人潜艇可为有人潜艇提供侦察、打击与掩护等支援,也可探索蜂群作战模式,但这些能力的实现均依赖于其智能化水平。
作为新兴装备,无人潜艇发展前景广阔,但未来仍要克服技术与战术层面的多重障碍。若能实现关键突破,无人潜艇有望为海军作战提供重要支撑。
责任编辑:王亚楠
https://finance.sina.com.cn/roll/2025-11-17/doc-infxsxxz5529298.shtml


Leave Your Comment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