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网》引线 | 吴微
作为科创板模拟芯片领域的代表性企业,近日纳芯微(688052.SH)的港股上市申请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公司已顺利通过聆讯,即将开启“A+H”双重上市的局面。从披露的数据来看,纳芯微在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营收23.66亿元,同比增长73.18%。这一增速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颇为亮眼。
然而,在营收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纳芯微却仍在亏损,其持续增长的存货规模也引发了市场的担忧。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净亏损虽有所收窄,但仍达到1.41亿元,2024年全年纳芯微更出现了4.03亿元的亏损。与此同时,在公司已计提大额存货跌价准备的情况下,纳芯微存货账面余额仍攀升至12.67亿元。
目前,纳芯微正处于一个关键的战略换挡期。在消费电子市场增长乏力且与国际巨头进行价格竞争的双重挤压下,纳芯微通过收购麦歌恩(MagnTek)等方式成功切入了汽车电子与泛能源赛道。这种“以空间换时间”的策略,在带来公司营收规模阶跃式增长的同时,也让公司背负了毛利率下行与存货减值的短期财务阵痛。盈利承压的纳芯微,赴港上市,或许是其在全球化布局与资本结构优化考量下的必然选择。
赛道切换:并购带来的高增长
纳芯微成立于2013年,早期以信号链芯片起家,是一家典型的Fabless(无晶圆厂)模拟芯片设计公司。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信号链产品是公司营收的绝对主力。然而,近年来下游应用市场的结构性分化,迫使纳芯微必须进行战略重心的转移。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统计,中国消费电子模拟芯片市场已进入低速增长阶段,预计2025年至2029年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CAGR)仅为3.3%。在该情况下,纳芯微还面临着德州仪器(TXN.US)、亚德诺(ADI.US)等国际巨头的技术压制以及国内同行的价格竞争。
据公司财报披露,截止2025年上半年,纳芯微信号链产品的毛利率为35.79%,较2023年底的40.47%下降了4.68个百分点,而在2022年底该业务的毛利率还高达52.88%。在竞争日益加剧的消费电子市场中,纳芯微若想继续提升公司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其边际成本或已远高于边际收益。
相比之下,汽车电子成了纳芯微想突破的战略高地。受益于电动化与智能化的双轮驱动,中国汽车模拟芯片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24年的371亿元增长至2029年的858亿元,复合年增长率高达17.6%,远高于消费电子市场。更重要的是,该领域的国产化率在2024年仅为5%左右,国产替代空间广阔。
切入汽车电子市场后,纳芯微的收入结构也因此发生了变化。财报显示,2022年公司在汽车电子领域的收入占公司总营收的比例为23.1%,而到了2025年上半年,这一比例已提升至34%。纳芯微通过布局压力传感器、磁传感器、隔离驱动及电机驱动芯片,已嵌入了新能源汽车的核心供应链。
为了加速这一进程,纳芯微还选择了外延式并购。2024年,公司完成了对汽车电子企业麦歌恩的收购。麦歌恩在磁传感器领域拥有较强的技术积累,此次收购直接使纳芯微在中国磁传感器芯片市场的份额达到了7.1%,位列中国厂商第一。
通过并购,纳芯微迅速补齐了在磁传感器领域的短板,实现了从“内生增长”向“内生+外延”双轮驱动模式的切换。但这种切换也对公司的整合能力提出了考验,且并购带来的商誉与财务成本,需要纳芯微通过后续的业绩释放来逐步消化。
盈利承压:扑克牌的正方面
不过,对麦歌恩的并表,短期内也较大影响了纳芯微的业绩。受下游需求的复苏与并购带来的并表效应,2025年前三季度纳芯微的收入出现了73.18%的增长,2025年上半年,公司的收入增速更是高达79.49%。
据纳芯微招股书披露,2025年上半年公司传感器产品收入达到4.13亿元,同比暴增349.8%。这一爆发式增长的核心原因正是将麦歌恩的财务数据纳入了合并报表。虽然当期,纳芯微的电源管理和信号链芯片也受益于汽车与泛能源市场的需求回暖实现了增长(分别增长73.5%和28.8%),但传感器业务无疑是公司增速最快的板块。
然而,纳芯微营收的高增长却并未明显改善企业的盈利状况。纳芯微在上市的2022年实现2.5亿元的净利润后,2023年、2024年就分别出现了3.05亿元和4.03亿元的亏损。行业竞争加剧导致的毛利率下滑,是造成纳芯微上市后即出现亏损的主要原因。
随着手机、个人PC等消费电子产品出货量增长的放缓,价格战是当前模拟芯片行业绕不开的话題。面对市场需求的波动,以德州仪器(TXN.US)为代表的国际巨头在2023年至2024年间采取了较为激进的价格策略以维护其市场份额。
这种压力也传导给了纳芯微,迫使其进行相应的价格调整。数据显示,纳芯微的综合毛利率从2022年的50.01%下降至2023年的38.59%,并进一步滑落至2024年的32.7%。
而在公司毛利率下滑的同时,为了保持技术优势并切入汽车电子市场,纳芯微的研发费用却由2021年的1.07亿元增长至了2024年的5.4亿元,在当期公司收入中的占比则由12.45%增长至27.55%。虽然高研发投入有助于纳芯微构建长期的技术壁垒,但在毛利率承压的当下,这也成为了造成企业出现亏损的沉重负担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汽车产业链的降本压力也在向上传导。比亚迪(002594.SZ)、特斯拉(TSLA.US)等车企的价格竞争,迫使供应链体系不断降低成本。作为Tier 2芯片供应商,纳芯微在获取市场份额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单价下行与成本管控的双重挑战。
库存高企:港股上市的战略考量
在公司毛利率下滑,企业持续亏损的同时,纳芯微存货规模的持续攀升,也引发了市场的关注。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纳芯微存货账面价值达到12.65亿元,较2024年底的8.33亿元增长了51.86%。对于一家前三季度收入为23.66亿元的企业而言,纳芯微的存货规模已处于较高的水平了。
据公司披露,纳芯微存货中,增长最快的是原材料,2025年上半年,原材料在当期公司存货账面价值中的占比为31.9%,较2024年底的27.24%增长了4.66个百分点。原材料的增长通常意味着公司正在为后续的生产进行积极备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纳芯微对下游汽车及泛能源市场需求持续增长的乐观判断。
然而,高库存也伴随着减值风险。半导体行业具有明显的周期性,一旦下游需求不及预期,或者技术迭代导致产品贬值,高价备货的原材料及库存商品或将面临减值压力。实际上,2024年纳芯微已计提了9164万元的存货跌价准备,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继续计提了5217.05万元的存货跌价准备。这表明,行业去库存的压力虽有缓解,但并未完全消除,存货减值仍是影响纳芯微当前利润的重要因素。
在此背景下,赴港上市(A+H)成为了纳芯微优化资本结构的重要一步。招股书披露,纳芯微此次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提升公司技术能力、丰富产品组合、扩展海外销售网络以及战略投资并购。
对立志全球化的纳芯微而言,建立一个国际化的资本运作平台至关重要。特别是面对美国财政部关于限制投资中国半导体行业的“最终规则”,拥有H股平台将有助于纳芯微接触更多元化的国际投资者,规避单一市场的融资风险。
同时,纳芯微正在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已在德国、日本、韩国等地设立分支机构。港股上市将有助于提升其在国际市场的品牌知名度和透明度,为公司进入全球Tier 1供应商体系提供信用背书。
不过,在较为看中企业盈利与现金流的港股市场,纳芯微所面临的竞争格局,与持续亏损的现状,或会导致市场重新构建公司的估值体系。港股的投资者,对亏损科技股的容忍度低于A股科创板,这或会导致纳芯微A股股价的承压。Wind数据显示,2025年9月以来,纳芯微的股价已出现了20%左右的下跌,明显低于同期板块与大盘的表现,这或许正是投资者对以上担忧的体现。
纳芯微正处于一个典型的“战略投入期”。通过牺牲短期的利润,公司在汽车电子和磁传感器等高壁垒赛道上完成了初步卡位,并确立了细分领域的龙头地位。这一转型让公司在财务上面临较大的调整,其毛利率的修复需要时间,高企的库存也需要市场需求来消化;但从产业逻辑看,这种向高价值领域的转型或是纳芯微这样的国产模拟芯片厂商突围的必经之路。
面对新的市场环境,纳芯微赴港上市是其在全球化布局与战略转型背景下的关键一步。通过并购与赛道切换,公司虽然实现了营收规模的显著扩张及在汽车电子领域的深度卡位,但同时企业也面临着毛利率下行、持续亏损及库存高企的财务挑战。“A+H”双融资平台的构建有助于纳芯微优化资本结构并拓展海外市场,但港股市场对盈利能力的审视也将为其带来新的估值考验。未来,纳芯微能否在消化并购成本的同时实现扭亏为盈,仍有待市场的进一步验证。(思维财经出品)■
https://finance.sina.com.cn/tech/roll/2025-11-25/doc-infyrmit4706746.shtml

Leave Your Comment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