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有书君 · 主播 | 依米
今天,我们继续共读《看见孩子》这本书。
上一节,我们讲到要把贝姬博士的育儿原则用于实战,帮助爱发脾气的孩子用更为克制、安全的方式释放情绪、表达自我。
不过,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也不能千篇一律,因为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性格特质,有些孩子需要克制,有些孩子却需要放松,因为他们过于胆小,不敢表现自我。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对这些孩子该如何培养?
帮孩子克服恐惧和焦虑
书中有一个叫布莱克的5岁女孩,她非常怕火,哪怕是看到生日宴会上点燃的蜡烛,都会感到害怕。
有一次父母带她去野营,其中一个节目是围着篝火跳舞,布莱克吓坏了,一头扎爸爸怀里,大声哭喊:
“我怕!
我怕!”
尽管父母多次告诉布莱克用火是安全的,一点也不吓人,但她就是听不进去。
对此爸爸表示理解,因为对火的恐惧是人类的本能反应,小孩子怕火是正常的,需要父母反复训练才能缓解。
布莱克生性胆小,只是比别的小朋友适应得慢一些。
于是爸爸把布莱克抱到离火堆远一点的地方,安慰道:
“你很怕那堆火,对不对?
我相信你的感觉。
我就在这里陪着你。”
听到这句话,布莱克紧绷的身体马上放松了下来。
这就是父母要做的第一步,跟孩子聊聊他的恐惧,拉近和他们的距离。
第二步,父母要告诉孩子这种情绪很正常,让孩子不要因此有羞耻感。
例如布莱克的爸爸接着说:
“我在你这么小时也害怕过一些东西。
哪怕是现在,我有时还会害怕。
这很正常,来,咱们一起深呼吸,爸爸每次害怕时都会这样做。”
最后,父母再鼓励孩子直面恐惧,慢慢克服。
看到女儿慢慢平静下来,爸爸又说道:
“你愿意的话可以坐在我腿上,离火远远的。
等过会儿你不怕了,咱们就过去拿点烤棉花糖或肉串吃。
你不想过去也没关系,咱们慢慢来……”
有些父母以为,孩子们会夸大内心的恐惧,或为了吸引大人注意而编造恐惧情绪。
但这些想法是错误的,孩子们确实感受到了恐慌,这才通过哭闹恳求父母伸出援手,帮助自己重获安全感。
他们需要父母的耐心陪伴,直到他们相信自己真的安全。
还有,孩子的恐惧往往事出有因,父母应该先帮忙找出背后的原因,再帮他们缓解。
比如,孩子怕狗是看到童书里有人被狗咬了,孩子不敢一个人待着是因为父母不在身边时可能发生过一次意外,孩子怕坐公交是因为他在车上看到过有人打架等等。
所以当孩子说“怕”时,父母与其要求他“别怕”,不如了解“孩子究竟在怕什么?”
这是当孩子感到害怕时,父母的应对技巧。
还有一种负面情绪和“害怕”非常类似,那就是焦虑。
有时这两种情绪会交织在一起,比如孩子会说“怕上学”“不想上学”“怕学数学”“不想参加数学考试”等等,其实表达的就是焦虑情绪。
遇到这种情况,有些父母会跟孩子讲道理,好说服他们不要这么焦虑。
比如“老师和同学们那么喜欢你,你应该很喜欢上学啊!”
“你数学成绩那么好,怕什么考试呢?”
殊不知,这样的说服只会火上浇油,让孩子的情绪更糟糕。
表面上看,父母在鼓励孩子从积极的角度进行思考和感受,实际上却是在否定孩子们的感受,告诉他们紧张、担心这些感觉都是错的。
这让孩子们变得更焦虑,他们会觉得“我不该紧张,但怎么就是控制不住自己?”
而他们越想要不焦虑,就会变得越焦虑。
人类无法简单地摆脱焦虑,只能提升对焦虑的容忍度。
父母要帮孩子提高对焦虑的容忍度,允许它和其它情绪和平共处。
我们可以把焦虑想象成一个情绪深洞,孩子就陷在里面。
我们不能站在洞口指手画脚,让孩子自己跳出来。
相反,父母要先跳进这洞里,亲身感受孩子所处的困境。
这么一个简单的动作,就能让孩子们获得安慰。
因为他们会意识到父母就在旁边陪着,自己并不孤单,而且这个情绪深洞并不可怕,相信父母能带着自己一起出去。
比如孩子害怕去医院,因为第二天要去医院做检查,焦虑到临睡前都在哭闹不止。
这时父母可以跳进他的情绪深洞,跟他确认这种焦虑:
“你不想去医院,是害怕穿白大褂的医生和各种检查,让你不舒服,对不对?
嗯,这的确很可怕……”
除了共情,父母还可以通过提前演练,帮助孩子直面这种焦虑。
演练让孩子们有机会去提前适应让他感到焦虑的情景,让他看到这些情景在大人的管控范围之内,没什么大不了的。
父母可以陪孩子一起演练,也可以让孩子拿毛绒玩具来演练。
比如小孩怕去医院,妈妈可以拿起泰迪熊,让孩子拿起独角兽做演练。
妈妈模仿泰迪熊说:
“你好,独角兽,欢迎来诊室!”
随后演练医生的实际操作,例如:
“你好,独角兽!
现在我要检查你的小耳朵,你能坐在妈妈的腿上,一动不动吗?
嗯,你做得很好,真是个棒孩子!”
培养坚韧自信的小孩
有的孩子害怕、焦虑的对象更为抽象,比如害怕困难,遇到一点难题就会退缩。
比如有个4岁的男孩叫布雷登,他在玩一套拼图,在拼到一小半时却怎么都拼不好了。
当爸爸好心帮忙时,他却崩溃了,哭着喊道:
“我不会拼,我讨厌拼图!”
我们先看看爸爸是怎么帮孩子的。
看到布雷登不停地试却总找不到对的那块拼图时,爸爸忍不住指点道:
“那几块还用不到。
它们不合适,连颜色都不一样。”
然后布雷登就哭着放弃了。
爸爸抱怨说孩子缺乏韧性,遇到一点困难就会放弃。
爸爸的话,对也不对。
对的地方是孩子成长需要韧性,需要不怕挫折、敢于迎难而上的勇气。
因为面对的困难越大,经历的失败越多,孩子们才能更快地成长。
所以我们不要畏惧困难和挫折,而是要把它们当作学习成长的机会。
那爸爸哪些地方做的不对呢?
在孩子遇到困难还没有放弃时,爸爸自己就先受不了了,跑过去指手画脚地“帮忙”。
这样的帮忙其实是在变相地否定孩子的努力,言外之意就是:没有大人帮忙你搞不定!
因此父母要想提高孩子的抗挫力,首先要提高自己在孩子遇到挫折时的忍受力。
父母越是能包容孩子此时的努力挣扎,孩子就越有信心直面困难。
此时父母表现出的平静、耐心会变成一种鼓舞,鼓励孩子大胆地尝试,因为做错了也没关系。
这种应对挫折、应对失败的情绪韧性,还可以帮孩子变得不再害羞、犹豫,变得更为自信。
当家长抱怨说孩子不自信时,贝姬博士总会问家长:
“你觉得什么是自信呢?”
有的家长会犹豫地说,自信就是孩子感觉自我良好,对自己感到满意。
但这真地是自信吗?
比如有个小男孩叫查理,正在和朋友们玩捉迷藏,因为跑得慢总是被捉住。
他难受地哭了起来,说自己是年级里跑得最慢的孩子。
妈妈想安慰他,告诉查理他只是今天不在状态,又提醒他在画画和象棋上比很多小朋友厉害。
那么,你觉得这位妈妈的做法是在帮助孩子恢复自信,还是在打击孩子的自信呢?
贝姬博士告诉家长们,如果把自信定义为自我感觉良好,那么父母就会回避孩子的弱点,从而帮他们摆脱痛苦、失望等情绪。
但这种回避只能生效一时,无法长久。
就像查理,前面几次他会停止哭泣,但后面妈妈的劝说反而会让他更痛苦。
这是因为弱点是无法回避的,负面情绪也是无法真正摆脱的。
这样的回避反而会让孩子对内心感觉产生怀疑,失去对情绪的本能反应,以及对自我的认知。
而这种本能反应和自我认知,会成为孩子的指南针,帮他们在充满不确定的环境里做出正确的决策,例如在感到疲惫时拒绝参加一些社交活动,或者对那些校园霸凌、职场霸凌明确说“不”。
这源自他们对直觉的信任:“我相信我的感觉!”
这才是孩子成长所需的“自信”,那就是信任并接纳自己所有的感受,哪怕这些感受是负面的。
换句话说,自信就是不论有什么感受都能感到自在,都能坚持做自己。
养成这样性格的孩子不会轻易屈从他人,而是会始终坚持自己的主张。
所以父母应该希望孩子在人际交往中,能有这样的洞察力:
“我和朋友之间发生了件不愉快的事,我感到很生气。
但朋友说我是反应过度,让我相信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的。
但是……
等一下,他怎么可能知道我的感受?
我的感受只有我知道。”
如果父母允许孩子悲伤、失望、嫉妒、愤怒……并且愿意共情他们的这些感受,孩子就能变得更加自信。
当然,当孩子遇到开心的事而快乐时,父母也要注意共情的方式,给予合适的赞美。
赞美不当也会影响孩子建立自信的过程。
比如当孩子取得好成绩,或在一些比赛中获奖时,有些家长会直接表扬孩子:
“你真棒!”
“你真聪明!”
“真是个有天赋的孩子!”
这些表扬会让孩子越来越看重外部的肯定,一旦得不到就会感到空虚、迷茫,只好拼命争取新的肯定。
因此父母要通过赞美和提问的方式,来肯定孩子的内心,赞美他在过程中呈现出的努力、创新、干劲等潜质。
比如面对孩子的绘画作品,赞美道:
“我发现你用了许多不同的颜色搭配,这种搭配真漂亮,你是怎么想到的呢?”
这样的赞美是开放性的、启发性的,能帮孩子关注当下正在做的事情,帮他更多地了解自己的潜质,洞察并信任内心的各种正面情绪。
当孩子能信任并接纳内心的所有情绪,不管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他们才能建立起强大的、真正的自信心。
好,讲到这里,《看见孩子》这本书的内容我们就介绍得差不多了。
听到这里或许会有家长朋友会感到自责,觉得自己曾经在育儿过程中犯了许多错,伤害了孩子,自己不是合格的父母。
其实,我们不必为此自责,因为作为父母,我们的本心都是好的。
贝姬博士提醒我们:
“好父母不追求永远不犯错,而是会在犯错后及时修复。”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父母不会和孩子产生冲突,不会伤害到亲子关系,而是在冲突和伤害爆发后会不会修复,比如一个真诚的道歉,一个改进的承诺等等。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奇妙的过程。那些小小的生命,如同初绽的花朵,静静地在时光里成长,等待着属于自己的盛开。
作为父母,我们不要怕犯错,而是要“看见”他的行为、认知、情绪以及善良的本心,用共情和接纳修复裂痕,亲密联结。
好了,讲到这里,《看见孩子》这本书的共读就全部结束了。
每本书都是一场值得期待的旅程。
我是依米,期待在下一本书中与你相遇,再见。
发布于:天津
https://k.sina.cn/article_5392517485_1416b496d019019flm.html


Leave Your Comment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