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中国极地考察船“雪龙2”号驶出龙目海峡,继续向南。上午8时,甲板之下,机器轰鸣,集控室里的白班机工和电机员们正在分配工作任务。
如果说驾驶室是“雪龙2”号的大脑,那集控室就是“心脏”。“集控室是对机舱设备集中监控的枢纽,机舱中所有设备的运行情况都会显示在集控室的电子屏幕上,设备出现问题,屏幕会显示报警提示。”轮机长李文明介绍。
集控室和设备舱分离,甲板下共4层,都是设备舱。这里机器密布、错综复杂,对于不熟悉船舶的人来说,就像一座迷宫。设备舱由轮机部负责,需要定期巡视和保养,如果出现滴油、滴水等问题,要在监测仪器报警前,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冰机间、前泵舱、下配电板间、吊舱间……沿着巡视路线,我跟随大管轮祖成弟穿行在设备舱。只见他不时地看看仪表,摸摸设备。“用手一摸,我大概就知道温度多少,只要有2摄氏度以上的变化,就能感觉到差异,知道需要重点关注了。”祖成弟说。
每个机器功能不一样,设备的正常温度随着环境温度和工作负荷的变化而变化,结合当时设备运行的工况和船舶所处的海域环境,心里会有一个权衡指标。摸了这么多年,轮机员的手就像温度计一样精准。除了设备温度,还有机器的震动声音,每天听,自然就能听出机器是否工作正常。
这样的巡视工作,一个半小时进行一次,每次走一圈要40分钟左右,一天需要巡视15次,船摆动加大时,尤其是到西风带了,还会增加巡视次数。“雪龙2”号刚过赤道,闷热潮湿,设备舱里呼吸到的空气都是烫的,噪音很大,人待个5分钟就很难受。一圈下来,祖成弟满头是汗,但他却说:“现在条件好多了,集控室和设备是分离的,一些特殊的设备舱还安装了空调,工作环境更舒适了。”
这时,机匠长汤建国走进集控室,他是位老船员了,南北极考察任务执行过27次,现场经验丰富,当仁不让。汤建国今天心情不太好,原来昨天晚上,甲板上的一个冷藏集装箱出现了故障,由于不是船上的设备,机工们也没有接触过,只能试着修,最后临时处理好了,可汤建国总怕再出问题,有点担心。这个冷藏集装箱里装的是准备送到中国南极中山站上的物资,如果集装箱出现问题,中山站越冬队员的食品就没办法保障。集控室里,机工们讨论起来,到底是制冷剂泄漏了,还是传感器自身故障,说着说着,汤建国茅塞顿开,又带着维修工具去现场了。
船舶行驶在大海上,可能会遇到各种突发问题,远离陆地没有外援,只能自己想办法解决,轮机部的机工们都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可常年在海上工作,就照顾不到家里。这次考察出发前,汤建国父亲生病,他请假回家探望。父亲爱吃饺子,汤建国就看视频学着包,4个小时包了270多个饺子,分组放在饺子盒里,冻在冰箱里,希望父亲随时煮来吃,早日好起来。
船员经常远离祖国、远离家人,缺少对家人的关爱,对家人的亏欠永远无法弥补。船员家属也早已习惯春节等重要节日不能全家团圆。祖成弟的姐姐常说:“没关系,你什么时候回来,咱家就什么时候过年。”家人的理解和支持,让他们能够安心工作。
“雪龙2”号轮机部共有15名人员,其中去过5次南北极的就有8名。他们见证了我国极地事业的不断发展,自己的事业也融入其中。经过多年的历练,从青年到中年,慢慢成长为船上的业务骨干,肩负起“传帮带”的任务。本次考察任务中,轮机部有4名新进船员,最年轻的只有21岁,他们是极地事业的未来力量。
大海为证,青春作答。一代代极地人辛勤付出、顽强拼搏,为认识极地、保护极地、利用极地和海洋强国建设,贡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力量。就像轮机长李文明说的那样:“机器的轰鸣,是我青春的旋律”。
https://finance.sina.com.cn/jjxw/2025-11-20/doc-infxzvma0889666.shtml


Leave Your Comment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