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事也当触动社会对拍摄伦理、分享伦理的集体自省,在举起镜头之前,“我可以拍吗”,这简单的一句话,应该成为每一位游客在拍摄前的习惯用语。
文 |阿 晖
近日,一名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帖,称其在5633次列车上看到的一幕让人心里很不是滋味:一群游客掏出相机“围堵”一名彝族老人进行拍摄,即使老人明显表现出不适和不愿意,他们依然在拍摄。这名网友呼吁停止以“记录”为名的伤害,而其发布的“长枪短炮”拍摄彝族老人的照片也在社交平台引发了关于“镜头霸凌”的热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布的图片。
慢行列车上镜头肆意妄为
5633/5634次列车,是穿梭在大凉山区的公益性列车。它的运行速度不快,却承载着大凉山居民的生活日常,是当地居民出行、赶集、走亲访友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乘客中以身着当地传统服饰的旅客居多。它允许人们携带家禽,还专门设有牲畜车厢。但在高铁飞速发展的时代,这趟慢悠悠的列车却因独特的民族风情和慢节奏的氛围,成了摄影爱好者眼中的“打卡圣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穿越大凉山腹地的公益性慢火车。图源:四川在线C视觉
发帖的网友告诉媒体记者,11月18日她乘坐5633次列车从普雄镇普雄站上车,看到一队有二三十号人的中老年旅行团,人手一部相机,上车后就开始到处拍照。虽说车上的摄友不少,但这群游客给人一种很不礼貌的感觉,他们拍摄人物不事先沟通,不征得对方同意,还不顾对方的感受。
在她发帖的图片中,这群游客围攻拍摄的是一名穿着特色服饰的当地阿婆,像是发现了稀世珍宝一样。这名网友当时旁听到阿婆嘀咕“怎么一直在拍?还在拍?”,表现出了一定的不适感,可这些声音被淹没在相机的快门声中。另一名背着背篓的阿婆在遭到游客“围堵”拍摄时,把脸都背过去然后遮起来说道不要拍,可是这群游客像没听见似的,有人甚至打开闪光灯继续拍,强光晃得阿婆忍不住眯起眼,身子下意识往角落缩,满是无措与难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布的图片。
在这群游客肆意拍摄期间,有列车员从旁经过,还调侃一声道“你们这些长枪短炮”,并没有制止。这名网友看在眼里气在心里,直言“他们就逮着当地人语言不通,又不会强硬拒绝,肆意妄为”。
权力不对等下的“镜头霸凌”
事件曝光后,谴责游客的网友占了多数,大家怒批这群人缺德,手里拿着昂贵相机,素质却低到尘埃里,直言这就是“镜头霸凌”行为。
的确,对慕名而来的游客而言,身着传统服饰的当地居民或许是镜头中的“新鲜”元素。拍摄本身也未必怀有恶意,但当被拍摄者已明显表达不适,甚至“把脸都背过去遮起来说不要拍”后,拍摄者仍执意拍摄,乃至使用闪光灯,这无疑脱离了记录的范畴,而是一种粗暴的越界,构成了某种意义上的“镜头霸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部分网友在社交平台的评论截图。
在这起事件中,拍摄者与被拍摄的彝族老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权力不对等。从语言方面来看,游客们和彝族老人存在语言上的隔阂,让老人难以清晰且有力地表达自己的拒绝与不满,即便他小声嘀咕着“怎么一直在拍”,这些声音也难以被游客准确接收和理解。游客手中的相机、摄像机等设备,能轻松捕捉到老人的每一个表情和动作,而老人却没有任何可以与之抗衡的工具来保护自己的隐私空间。游客们还拥有社交平台这个强大的传播渠道,一旦拍摄的内容发布出去,老人的形象就会暴露在大众视野之下,任由他人评头论足。
这种权力的不对等,使得拍摄者对被摄者形成了一种“降维凝视”。就像艺术评论家苏珊・桑塔格在《论摄影》中说的那样:“相机既是枪又是蛇,它们捕食,它们窥探,它们记录,它们把那些易逝的瞬间变为永恒的图像,同时也剥夺了被摄者的主体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艺术评论家苏珊・桑塔格的著作《论摄影》。
在这种不对等的关系下,拍摄行为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记录,而成了一种带有掠夺性的视觉暴力,老人被当作一个没有自主意识的拍摄对象,失去了对自己形象展示的控制权。
从法律的角度来说,我国《民法典》明确规定,自然人享有肖像权,未经肖像权人同意,不得制作、使用、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在列车上,这些游客在未获得彝族老人同意的情况下,持续对老人进行拍摄,这种行为明显涉嫌侵犯老人的肖像权。
而从伦理道德层面来看,这种围堵式的拍摄,无视老人的身体边界和心理感受,更是对老人尊严权的严重践踏。在他们眼中,老人不再是一个有血有肉、有尊严的个体,而仅仅是一个能为自己的摄影作品增添异域色彩的元素。这种行为严重伤害了老人的人格尊严,让老人沦为了被围观、被审视的对象。
其实,公共场合侵犯他人隐私、无视他人意愿拍摄的事,从来没断过,本质都是尊重感缺失,把自己的需求凌驾在别人之上,说到底就是没摆正自己的位置,总带着优越感轻视底层群众,还有人甚至把这种侵权当成获取流量的捷径。
各方应懂得按下“停止键”
在记者联系成都12306反映此事后,成都12306客服称将核实这一情况,并表示,“如果说有这种情况,可以向车上的列车员提出建议,下次在车上遇到很多摄影者在拍摄的情况,可以主动去制止下”。
成都客运段11月24日发布了关于网传“凉山公益列车上众多游客围堵拍摄彝族老人”的情况说明,称迅速进行了调查核实,当时列车长巡视车厢发现有摄影爱好者对身着民族服饰的彝族旅客进行拍摄,遂对其进行文明拍摄宣传,不要影响正常乘车秩序。在此期间,列车工作人员未接到被拍摄者的求助,车上也未发生争执等情况。还表示我们将加大列车巡视力度,加强文明出行宣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成都客运段在社交平台发布的情况说明截图。
不过,面对这样粗暴的“镜头霸凌”现象,列车运营方有责任进行及时提醒与干预,不能以“未接到求助便不制止”的逻辑进行处理。这既是对不愿意被肆意打扰乘客的一种必要的保护,也是在主动传递那些容易被忽视的文明意识。
在高铁上,一旦出现霸座、脱鞋等不文明行为,乘务人员会立即进行干预,维护车厢秩序。列车员作为车厢秩序的直接守护者,完全有能力也有责任主动作为。公益性列车本就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列车员在日常巡逻过程中,一旦发现有游客违反规定进行拍摄,及时上前劝阻,将可能发生的冲突和矛盾扼杀在萌芽状态。从“被动回应”到“主动守护”,才能真正将公益性列车的人文关怀,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管理行动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列车员作为车厢秩序的直接守护者,完全有能力也有责任主动作为。图源:成都客运段微博
这场引发热议的“镜头霸凌”事件,本质是现代社会“视觉消费”焦虑的缩影。在短视频蓬勃发展、社交平台无处不在的当下,“打卡式拍摄”和“猎奇式分享”成了不少人旅行中的固定动作。但对于广大摄影爱好者和游客来说,在追求艺术创作和旅行体验的过程中,必须要厘清“创作自由”与“他人权益”之间的边界。正常情况下,每个人都拥有拒绝被拍摄的权利。镜头不该有“特权”,一旦违背他人意愿,再“美好”的创作动机,都会变成对他人尊严的冒犯。
摄影本是一门美好的艺术,它可以记录生活中的精彩瞬间,传递温暖与感动,但绝不能以牺牲他人的权益为代价。此事也当触动社会对拍摄伦理、分享伦理的集体自省,在举起镜头之前,“我可以拍吗”,这简单的一句话,应该成为每一位游客在拍摄前的习惯用语。只有这样,我们的镜头才能捕捉到真正的人文之美,而不是留下一道道冒犯他人的痕迹。
素材来源:新京报、潇湘晨报、扬子晚报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版权说明
新民周刊所有平台稿件, 未经正式授权一律不得转载、出版、改编,或进行与新民周刊版权相关的其他行为,违者必究!

Leave Your Comment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