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澜之家,这个曾被誉为“男人的衣柜”的品牌,被MSCI指数剔除了,这已不是它第一次被资本市场“警示”,2020年它就曾被富时罗素指数剔除。
业绩增长乏力 被MSCI“除名
近日,国际指数编制公司MSCI公布了2025年11月份指数审核结果。在最新的MSCI中国指数调整中,有26家中国公司被新纳入,同时20家被剔除。其中包括男装品牌海澜之家,该变动将于11月24日收盘后正式生效。
市场有观点认为,被剔除MSCI中国指数,或源自海澜之家近年来的业绩表现。
海澜之家2025年前三季度营收155.99亿元,还实现了2.23%的小幅增长。不过,细看结构便会发现隐忧:贡献超七成营收的主品牌“海澜之家”,同期营收仅108.49亿元,同比下滑3.99%,增长动力明显不足。
海澜之家极其依赖线下,约8成收入来自线下。然而,今年前三季度,公司主品牌海澜之家系列的加盟店及其他门店净关闭了264家。
此外,2025年前三季度,海澜之家销售费用高达35.24亿元,占营收比重达22%;而研发费用仅1.57亿元,同比还下降4.69%,研发费用占比仅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9年销售费用24.67亿元,2024年增长到48.41亿元,几乎增长1倍。今年前三季度,又烧掉35.24亿元销售费用。因此,海澜之家“重营销、轻研发”的倾向十分突出。
自2019年起,海澜之家的营收便进入“高一年、低一年”的波动周期:2019年营收219亿元,到2024年仍维持在209亿元水平,未能实现突破;净利润走势与之相似,呈现宽幅波动。
海澜之家的归母净利润之所以出现大幅波动,销售费用激增是主要推手,其从2020年的24.03亿元增至2024年的48.41亿元,五年时间几乎翻倍,销售费用率从2020年的13.38%提升至2024年的23.10%,增加了近10个百分点。2025年上半年,海澜之家的销售费用同比增长3.53%至24.72亿元,销售费用率进一步提升至23.97%。
可见,销售费用激增不仅未能有效驱动营收增长,反而严重侵蚀了利润空间,最终拖累了业绩表现。
加盟店持续减少
近年来,海澜之家系列的加盟店正在减少。财报显示,2022年至2024年,海澜之家系列的加盟店及其他门店分别净关闭57家、164家、359家, 三年累计净关闭580家。
进入2025年,加盟门店关闭的节奏未停。 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海澜之家系列的加盟店及其他门店共4101家,较年初的4365家净减少264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海澜之家选择加速打造直营店。今年前三季度,公司的海澜之家系列直营店达到1583家,净增115家。
即便如此,海澜之家系列产品的营收也不可避免的遭受冲击。2025年前三季度,海澜之家系列实现营收108亿元,同比下滑3.99%,是唯一出现营收下滑的品牌,护城墙出现了裂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海澜之家不仅线下门店承压,线上渠道也是短板。今年前三季度,公司线上销售实现营收为31亿元,同比下降3%,占总营业收入(156亿元)的比例不足2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筹划港股上市 欲靠出海打破瓶颈
国内市场业绩增长乏力,海澜之家将目光投向了海外。
9月,海澜之家发布公告,为深化公司全球化战略布局,加快海外业务发展,提升公司国际化品牌形象,同时打造多元化资本运作平台,进一步增强公司资本实力,助力公司高质量发展,公司拟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H股)股票并申请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主导这一事件的,是海澜之家的二代接班人。2020年11月,创始人周建平卸任董事长,将管理权正式交予其子周立宸。周立宸上任后,海澜之家继续“年轻化”。不过从业绩来看,转型还未有明显成效,海澜之家二代接班人或许需要一场更大的变革。
不过,外界也有声音认为,此次海澜之家赴港IPO,更像一个在“深化全球化布局”包装之下的缓兵之计,业绩长期萎靡的背后是品牌调性的模糊老化。国际化战略也许是海澜之家突破发展瓶颈的解药,但出海之路也绝非坦途。
部分内容参考自:子弹财经、深蓝财经等

Leave Your Comment Here